新华网北京5月11日电(记者王丽、孟娜、段博)“当国民党的飞机被我军 炸毁 ,红旗高高插上山顶的那一刻,我真有按捺不住的激动。”放下枪,在嘹亮、欢快的陕北民歌声中从演出场地中走出来,22岁的张裕良满脸兴奋的表情。
这个生长在和平富裕年代的年轻人和朋友们从江西宜春来到革命圣地延安旅游,在这场名为《延安保卫战》的大型参与式实景演出中,他和几个朋友也背起枪,扮演红军或是国民党士兵,“硝烟弥漫、枪声震耳,仿佛走进了电影场景,非常难忘!”他说。
这是当地“红色经济”的一幕。宝塔山、延河水、土窑洞、小米加步枪,中共中央在陕北的经历成为很多人心中抹不掉的记忆,拟真旅游让记忆变为现实 就在中共中央书记处旧址延安枣园附近,这部以历史为蓝本、“真枪实弹”的大型实景演出《延安保卫战》,每天吸引着逾千名游客观看和参与。
延安保卫战景区副总经理诸显益说,“演出动用了200多支当年使用的真枪,飞机大炮以及装甲车等。红色实景演出,能给现场观众以强烈视觉冲击,已成为延安旅游的新看点。”
延安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长征胜利后中共领导武装斗争的总部。美国记者艾德加·斯诺访问这里,写出了著名的《红星照耀中国》。那时,革命意味着“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在新时期,已执政60多年的中共,把发展经济作为工作的重心。“红色经济”的兴盛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中共90年的重大理念和实践变迁。
“最重要的是人的思维的转变。”延安市旅游局副局长白怀君说,革命圣地采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方式推进红色产业发展,向海内外打开大门,吸引社会、民营资本投资,逐步实现了富裕,这其实也是中国30多年来迅速崛起的一个缩影。
在延安,记者一路上随时可见壳牌、延长石油等海内外知名企业的广告牌。这个曾经是中国最贫穷之一的革命老区,如今已发展起了石油、煤炭、能源化工等现代工业体系,去年,延安地方财政收入突破100亿元,人均财力超过省会西安,名列全省第一位。西安是中国古代文明鼎盛时期唐朝的首都。
记者试图寻找30多年前“阶级斗争”标语口号在窑洞墙壁上的片影残留,却没有见到。有的窑洞改造成了经营旅游纪念品的商店。
来自浙江的民营企业家诸显益在这里瞅准了巨大商机。《延安保卫战》就是他通过招商引资成功竞标投资到的项目,每年有数百万元收益。
白怀君说,旅游业是近年大力发展的“无烟产业”,因为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对中国革命的历史发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