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在日本当炮兵二等兵时的留影。(资料图)
----------------------
已过不惑之年的师永刚,这几天经常“心惊肉跳”。刺激他的是网友们的评论。
前几天,师永刚牵头编选的《蒋介石(自述)》在大陆面世,经香港文汇报以《大陆一字不删 出版<蒋介石自述>》报道后,消息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在两岸三地引起极大关注。据报道,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甚至也公开表示“非常惊讶”。
坐在办公室里,这位《凤凰周刊》主编难以掩饰自己的欣喜之情,他解释着自己的初衷,也表达着自己的担忧,还会抽空移身到电脑前,啪啪地点着鼠标刷新网页,看新增了一些什么样的评论。
每每看到网友说这本书“有突破”、“往前走了一大步”时,师永刚便会“心惊肉跳”,他不大赞成用这种字眼来形容这本新书。
“蒋介石就是那么一个人,一直在历史里放着,在你眼里是什么样子,取决于你从哪个角度看他。”师永刚笑着说。
原来,看事情还可以有别的角度
这本坚持“只删不改”原则的书,虽然在2011年4月面世,实际上在11年前已经埋下了种子。
那时,30岁的师永刚到《凤凰周刊》做编辑,开始经常在大陆、香港和台湾之间往返。这个以前在西安陆军学院接受过系统革命历史教育的年轻人,一直对民国人物很感兴趣。但是,到香港工作后,他发现对同一件事情,两岸三地的报纸常有不同的视角和解读。
这对师永刚冲击挺大。“那时候,才知道同一个人或是同一件事,原来可以有几种表述,看事情还有别的视角。”他回忆道。
从2003年开始,每次去台湾,除了公事,师永刚也有很明确的私人目的 尽可能多地了解自己感兴趣的民国人物。尤其是那些“内地人了解不多,或者是了解得有偏狭,有空白点”的人物。
一次次从台湾返程后的收获,便是师永刚推出的《宋美龄画传》、《蒋介石画传》、《邓丽君画传》、《三毛画传》等一系列畅销书。
同样,用这些新颖的视角,师永刚在2006年先后出版了《雷锋》和《红军》两本书。在《雷锋》一书里,他利用300多幅鲜为人知的图片,将雷锋塑造成了“那个年代最时尚、最先进的年轻人”,将雷锋从“固有的一个道德符号、固定词语与国家伦理的一部分”,变成了一个曾经的时尚青年、潮流先锋:他戴红领巾、主动回乡当农民、当政府公务员、开拖拉机、提着彩色的藤编篮子照相、发表文章、穿皮夹克戴手表、在天安门广场骑在摩托车上照相、参加解放军、学习《毛泽东选集》 在师永刚眼里,在那个拖拉机像宝马汽车一样稀罕的年代,这都是雷锋追求酷的表现;而雷锋的生活正是那个时代的主流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