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财经12月17日讯 本周开始的全国大范围寒潮,导致了今冬第二轮气荒。目前,杭州、武汉、长沙、西安等城市相继出现了天然气短缺现象,还有更多的城市在担忧,不知道气荒何时结束,哪天会袭击正常的生活和工作。遗憾的是,为中国天然气市场提供76%以上供应量的中石油,平时在天然气储气库建设方面无甚作为,此时即使满负荷运转,协调能力仍极其有限,气荒还将延续,暂时很难缓解。
中石油一位不愿具名的相关人士直率地告诉网易财经,他对未来几个月的供气前景表示担忧。他表示,11月随寒潮爆发的第一次气荒,中石油所有管道就已经满负荷运转,储气库采气输出到了极限。当寒冬真正来临的时候,气荒局面不会有大的改观。这位人士无奈地说,"第一次寒潮中石油已经透支,12月的气荒已意料之中。"
定价低于石油一倍的天然气,是众多中国企业的首选,遵从国家定价,从中得到利润较少的中石油,始终未将其作为重点业务发展,在储气库等基础硬件上的投入少之又少,这种脆弱的供应量在寒潮的激发下应声断裂,并且无法在短期解决。
脆弱的天然气供应链
"我们已经竭尽全力。"中石油相关人士对网易财经表示。气荒下的中石油供气状态是,供气管道超负荷,储气库严重超采,气田全力以赴。尽管如此气荒还在蔓延,11月份寒潮过后,12月南方的寒冬才刚刚来临,而真正用气高峰就在春节前后。
为何中石油如此脆弱?中石油管道公司有关人士表示,中石油储气库少导致其在各地用气高峰时的调峰能力大大减弱。为了应对这一局面,11月中石油开始购买海外现货天然气应急,不过这些现货似乎远水不解近渴。
武汉天然气公司一位负责人对网易财经表示,中石油买回的天然气远水不解近渴。"这些LNG要用5000吨级的船舶运输,但是南京长江大桥的通过能力达不到这个标准。"他表示,如果水运不成而改陆运的话,那么各项成本将是企业不能承受之重。受制于运输条件,沿江的武汉重庆甚至长沙等城市仍然陷于再一次气荒之中,武汉日缺口40万立方米,长沙等中南城市也处于同样位置。
除了海外买气,近期通气的中亚管道到达内地也需时日。据网易财经了解,目前包括武汉燃气,新奥燃气,中华燃气等企业都在与中石油洽谈,不过价格仍是未知数,何时供气也是未知。中华燃气一位负责人表示,"连价格我们都不知道,根本没法和下游用户谈明年的供应数量。"
远水不解近渴
今年7月中石油管道公司一位高层在全球智库峰会上比不无担心的说道,国内储气库建设投入不足,在用气高峰时很难调峰。他给出的数据是,按照08年国内储气库15亿立方米计算,这个数字还不及消费量的3%,而美国是20%,俄罗斯是16%,国际平均标准为15%。
投储气库需要钱,需要天然气,更需要千辛万苦选择符合地址条件的地库。而天然气价格太低就成为中石油没有动力的主因。上述不愿透露姓名的中石油人士表示,国内天然气价远低于国际价格,换算成原油价格仅仅为其18%。
中石油低廉的天然气为下游众多工业用户带来福音,国内一家生产玻璃的工厂负责人对网易财经表示,同等热值下工厂用天然气比用柴油至少便宜50%,他表示公司签订的天然气价格一方大约在2元钱左右。武汉天然气公司负责人对网易财经表示,公司此前一般把天然气分为三块,民用商用工业用各占30%左右。
价格较低的天然气,让众多下游工厂弃油用气降低成本。
而市场利益的冲突让中石油对国内天然气价格一直耿耿于怀, 纠结于市场利益和社会责任之间,力量的天平失衡时石油巨头们也就开始转向。气荒来袭,石油巨头们不惜成本也要保障供应,此时社会责任占据了首要位置。气荒过后,石油巨头开始提议涨价,此时市场利益占据首要位置。
11月气荒,12月又有气荒,而春节来临之时,或许才是中石油经受考验的真正关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