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的中国不同于“二战”之前的德国和日本,也不同于冷战时期的前苏联,中国的崛起不是靠军事扩张,或挑战现行国际体系,而是靠融入国际大家庭,拥抱全球化。
这个判断不仅来自佐立克2年前首倡中国“利益相关者”的讲话,而且在美国国际关系学界也得到广泛的认同。
最近美国知名智库兰德公司亚洲政策主任欧维伦在国会山的一次演讲中更对中国崛起作出乐观评估:中国崛起比日本60年代崛起更受亚洲国家欢迎;中国的睦邻外交政策比印度的做法对美国来说更有利。
欧维伦的论据是,中国经济所以成功,主要是因为她愿意吸取他人的成功经验。中国中央银行的架构仿效美联储,中国大陆学习台湾的外国投资条例,学习香港和伦敦的股市法规;中国把大批学生送到国外留学,这些学生又带回法治观念和竞争哲学。
对于西方指责中国政治改革缓慢,欧维伦也另有看法。他说,虽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其实政治改革在中国已经启动,而且相当全面。
欧维伦认为,与印度相比,中国的崛起更和平,有几个迹象可寻:第一,中国在国际事务中“不愿当头”;第二,中国与14个有领土争议的邻国中的12个解决了争端;第三,中国与绝大部分邻邦保持友好关系;第四,中国在外国没有基地,很少干预他国。相反,印度和日本在边界争端中从不让步,印度与邻国的关系也不如中国和谐。
与上世纪60、70年代日本经济起飞时相比,欧维伦指出,中国经济更加开放,中国欢迎外国投资,而日本生怕外国企业控制本国企业;大部分亚洲国家认为中国经济起飞带动了邻国经济,日本则只是自己飞黄腾达。
世界各国多数民众并不担忧中国经济增长,这在以往多个全球性民调中不断得到印证。最新由“芝加哥全球事务委员会”与“全球公众意见”联合在18个国家面向2万2000人所做的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国家的民众认为,中国经济规模会与美国平起平坐,这对世界没什么消极影响,特别是泰国、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民众,对中国经济给世界带来的积极影响评价甚高。
与此相反,总体上有5成2的人认为,中国在世界事务中不会起负责任的作用,3成8的人认为会起负责任作用,与世人对美国的预期差不多。西方国家受访者不信任中国比例偏高,而澳大利亚、印尼、菲律宾近6成民众认为中国可信。
与此同时,“皮尤研究中心”对全球47个国家的4万5000人进行的民调也得出相似结论。中国的国际形象与两年前相比有所退步,对中国最有好感的国家集中在非洲、拉美和亚洲;中国军力增长令一些国家担忧,而经济增长也在西方国家引起更大的反弹。
这些消极迹象,显然与西方主流媒体最近对中国在非洲所起的作用,对中国少数商品质量问题所进行的大量负面报道有关,并不说明中国的外交政策无效。恰恰相反,亚非拉国家民众对中国的总体正面评价,说明中国在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力正在扩大;而对于西方民众,要化解“中国威胁论”,消弭他们心中的疑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中国要树立负责任新兴大国的形象,归根结底还是要靠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和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