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新闻-体育-娱乐-财经-汽车-科技-数码-手机-女人-房产-游戏-读书-论坛-视频-博客-乐乎
通货膨胀主要是一种货币现象

通货膨胀的定义,历来是经济学领域最引人注目的争论焦点。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因纯粹的不可抗力引发的供给短缺,进而造成普遍性的物价上涨,已经越来越稀少。生产成本的上升,往往是经济转型与产业演化的结果,但普遍性的成本上升往往是通胀的结果,而非原因。

 

通胀带来的痛苦,远高于统计局公布的CPI水平。商务部数据显示,11月上旬,全国36个大中城市18种主要蔬菜平均批发价格比去年同期上涨62.4%,而10月份官方CPI水平仅为4.4%。

 

在市场经济占据主导的中国,通货膨胀主要是一种货币现象。简而言之,当流通中的货币增加,经济产出相对不变或减少,单位货币购买力就会下降,居民持有的纸币没有以前值钱,这便是通货膨胀,是当下中国的普遍状况。

 

一言以蔽之,通胀归根到底还是钞票太多。央行何以印发这么多的钞票呢?

 

此处的考察周期为最近10年(2001-2010)。从10年的历史经验来看,货币规模(以广义货币供给量M2为准)的高速增长是导致CPI上扬的主要原因。同时,金融危机后的天量信贷,是本轮通胀的根源。

 

具体而言,考察中国式通胀的演变机制,可以将这10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中国经济融入全球 输入性通胀高涨

金融危机前(2001-2008):CPI逐步走高,通胀一路高涨,主要是出口导向型经济下顺差剧增、人民币升值进而热钱涌入的结果,表现为输入性通胀。

 

在中国当前汇率管理机制下,外资进入内地必须兑换成人民币才能进入流通使用,于是顺差与热钱就形成外汇占款。外汇占款的上升直接增加基础货币量,再通过货币乘数效应,造成货币供应量的大幅度增长,使得流通中的人民币迅速增多。

 

在此期间,受全球经济周期影响,中国出口导向型经济登峰造极,贸易顺差持续上升,并且从2005年开始放量;与此同时,顺差的居高不下使人民币升值压力渐增,最终中国政府在2005年7月启动汇率改革,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松动,并于2006年“破8”,至美国次贷危机爆发时进入“7时代”,危机演变为全球性金融危机之际“破7”,升至6.8左右。

 

一组数字可以说明问题:2001年中国贸易顺差为225亿美元,2005年飙升到1018亿美元,随后三年增势不减,分别达到1775亿美元、2622亿美元和2955亿美元,4年增近2倍。而2005-2008年,正是10年中通膨形势最严峻的时期。

 

这一时期,正是中国在加入WTO后全面融入国际贸易与金融体系的关键时期。一面是顺差的放量大增,一面是人民币持续升值,外汇盈余与热钱流入促使M2一路飙升,CPI水平也由负转正,并冲破8%。到2008年2月,CPI涨幅达到8.7%,创下近12年来新高

 

作为应对之策,央行一再加息,2007年更是6度加息,一直到2008年9月雷曼倒台后迅速进入降息通道。

 

从图一可以看出,尤为显著的是2005年汇改之后的三年里,随着人民币的升值,CPI在短期的震荡后,迅速进入上行通道,很快冲破8%。图二显示,2001年以来,中国外汇占款比重一直呈上升趋势,2004年之后其比重与国内信贷日益接近,直到金融危机爆发与天量信贷出现,迅速萎缩到2001和2002年左右的水平。

图一:CPI与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走势 制图:网易财经 图二:中国货币供给构成 制图:国泰君安
第二阶段:金融危机来袭 通胀骤变为通缩

2008年上半年到2009年上半年:金融危机使CPI直线下跌,通胀转向。在此期间,中国经济步入下行期,GDP增速由2007年的13%的陡降至2008年的9.6%,直到2009年探底。在此期间,尽管央行屡屡降息,中国CPI从超8%的高位一路降至将近-2%的水平,降幅达10%。这一阶段CPI下行,归因于需求趋冷与信贷紧缩,而非政府价格管制的结果。

 

资金面紧张,直接导致虚假繁荣的A股牛市崩溃,上证综指从2007年10月16日的6120点跌到2008年10月28日的1664点,累积下降幅度为70.71%(见图四)。

 

2008年9月中旬后,央行在三个多月的时间里5度降息,累计幅度达2.16个百分点。

图三:CPI、M2、GDP和顺差走势 制图:网易财经 图四:上证综合指数历年走势 制图:网易财经
第三阶段:信贷失控引发通胀

2009年下半年至今:CPI触底反弹,一路升至今年10月的4.4%。在行政指令与低利率条件下,肇始于2008年四季度的信贷宽松愈演愈烈,其带来的刺激效应开始显现,同时投资拉动需求高涨,流动性泛滥,股市从泡沫破灭后的历史低谷渐渐走出,去年上半年A股市场上涨超60%。

 

2008年我国贸易顺差近3000亿美元,为历史之最。随着金融危机的深入,全球需求普遍萎缩,中国出口产业遭受空前压力,经济政策开始转向扩内需,2009年顺差额缩水超3成,今年前三季顺差为1477.7亿美元,预计全年顺差与去年持平。2009年以来,外汇占款在M2中的比重大幅下降。因而,输入性通胀不是本轮通胀的主要特征。

 

今年6月,在宏观经济企稳后,迫于国际压力,中国重启人民币汇率改革,至今升值超2个百分点。然而,从历史来看,这样的升值幅度仍然是温和的,其对宏观面的影响尚不足以盖过天量信贷。

 

在此期间,信贷井喷,远超监管层与市场预期。按照央行数据,2009年全年信贷增量为9.59万亿,为史无前例的天文数字,是2008年的近2倍。截至2009年底,我国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39.97万亿元,同比增长31.74%,增幅比上年末高13.01个百分点,远高于17%的预期增速;M2余额为60.62万亿,较年初增加同比增长27.68%,同比增长27.68%,增幅比上年末高9.86个百分点。

 

在四季度信贷额度仅剩约1.2万亿的情况下,市场普遍预期10月单月新增人民币贷款为4500亿元左右。然而,央行公布的结果却是5788亿元。信贷闸门松易紧难可见一斑。

 

天量信贷的背后,还包括两大特点。其一是地方融资平台:据银监会公布,2009年末,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余额为7.38万亿元,同比增长70.4%;全年新增贷款3.05万亿元,占全部新增一般贷款的34.5%,地方政府趁信贷极度宽松之际凶猛圈钱。其二是以银信合作理财为主的表外信贷:据业内统计,今年上半年银信理财产品发行量预计在2.9万亿元左右,远远超过去年全年1.78万亿元的总量,这意味着近两年实际新增信贷还要高于央行公布的数据。从7月份开始,银监会出手规范银信理财业务,要求将这部分信贷资产转入表内,并按150%的覆盖率计提拨备。

 

基于上述原因,金融危机后的信贷局面很大程度上处于失控状态。尤其是2009年上半年,新增人民币贷款高达7万亿,超过以往任何年份的全年信贷增量,堪称空前绝后。正是这种前所未有的信贷狂潮,使流通中的货币短期内暴增,主要并且从根本上引发本轮通胀。

图五:CPI增速与M2走势 制图:网易财经 图六:中国M2与M2增速情况 制图:国泰君安
综述

总体上,加入WTO后,一直到金融危机全面爆发这段时间里,中国的通货膨胀主要是一种输入性通胀,这是中国经济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必然结果,是要素价格被压低、GDP被低估的结果。

 

通货膨胀水平在2008年达到巅峰,随后迅速转向,至2009年间出现通缩。这一过程完全是金融危机的结果,主要是外部原因。

 

从2006年到2008年9月前,央行总共加息8次,其中2007年有6次,但CPI水平正是在这段时间直线上升至8.7%的十年最高记录。此间,中国贸易顺差从2005年的1000亿美元增长到2008年的近3000亿美元。这即是说,在输入性通胀势不可挡情况下,加息举措的无能为力,从侧面反映出信贷扩张不是第一阶段通胀的罪魁祸首——加息是输入性通胀的结果。

 

在这场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面前,中国政府出于“保增长”与维稳需求,推出极度宽松的财政与货币政策,并且致力于扩大内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遗憾的是,在保增长的名义下,信贷一发不可收拾,银行放贷与地方财政扩张近乎失控,最终形成超7万亿的地方融资平台,为金融业与宏观经济埋下沉重祸根。

 

目前的高通胀是天量信贷的后遗症,任何微观的价格干预都无济于事,甚至弊大于利。中长期来看,加息与升值、加薪与减税,才是不二出路。

策划:董云峰 2010-11 分享到:
| 财经首页 | 回到顶部
主编信箱 热线:010-82558742 意见反馈
About NetEase - 公司简介 - 联系方法 - 招聘信息 - 客户服务 - 相关法律 - 网络营销 - 网站地图 - 帮助中心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