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新闻-体育-娱乐-财经-汽车-科技-数码-手机-女人-房产-游戏-读书-论坛-视频-博客-乐乎

视频回放

[主题] 货币政策、物价与流动性管理 文字实录

谢国忠:中国通胀到了要解决处理的时候

论坛信息

时间:2011年5月19日 19:30 - 21:00

地点:上海金茂君悦大酒店宴会厅I

论坛主持:连平 交行首席经济学家

论坛嘉宾:罗纳德?麦金农 美国斯坦福大学经济学教授
汪小亚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副局长
陈志武 耶鲁大学金融学教授
谢国忠 独立经济学家
王庆 摩根士丹利大中华首席经济学家
彭文生 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

文字实录

“浦江夜话一:货币政策、物价水平与流动性管理” 观众问答环节实录:

[连平] 刚才一轮的讨论观点都基本展开,有些事是越辩越明的,专家的发言这一轮占得时间很多了,我观察了一下下面在座的来宾真不少,媒体也有很多,人气很旺,下面的时间就留给下面的来宾提问。我们把时间控制在20分钟,希望提问简明扼要,我们回答问题也简明扼要。 [20:47:06]

[观众提问] 谢谢连老师,谢谢各位。有一个说法认为,通胀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背后税收占的比重,一件衣服、一个化妆品背后的税收从进口的消费税以及增值税,以及商场的进场费可能占到50%,这样推高了物价。一个问题问一下汪局长,刚才提到通胀是由美国制造的,因为中国没法加息。但问题是,热钱进来并不是追逐存款,而是追逐股市和房市的,如果把股市、房市打下来热钱就不进来了? [20:49:05]

[汪小亚]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关于通货膨胀的问题,不光是经济学家分析的理论,在座的各位都会有价值的理论,包括你刚才提问提到的税收对于通货膨胀的影响,这就是成本的问题,包括劳动力成本上升的问题,包括生产要素成本上升的问题,都是推动物价上涨的因素。 [20:49:40]

[汪小亚] 从最终的结构来说,从理论的角度来说,物价上涨是一个货币现象。王庆博士分析得非常有道理,最终还是反映在货币上,实际上物价形成有多种原因,有成本的原因,也有需求的原因,也有结构的原因,刚才谈到的输入性对通货膨胀的影响。麦金农老师在开始定调定得很好,我觉得从大国以及开放的市场来考虑问题的,在全球里面考虑中国,考虑央行当前的货币政策选择,其实不是中国的货币政策问题。 [20:50:14]

[汪小亚] 我们原来研究中国货币政策的供需影响,现在要看国际的影响。麦金农老师说,在美国零利率过程当中,我们的利率工具怎么用,应该说利率的价格工具,大家都知道有,但为什么不拿出来,这么简单的事为什么不轻而易举用一下。我刚开始就谈到,其实货币政策不是一个工具性的问题,不是工程性的问题,而是一个策略问题,我选不选择这个工具,不是这个工具的问题,而是策略的问题。 [20:50:58]

[汪小亚] 你刚才提到流入热钱的问题对中国的影响。关于资本流入的问题,我们做了很多的研究和一些相关的对策。一个是刚才说的利率问题,如果真的是按照利率评价理论来说,虽然利率评价理论是建立在开放市场的前提下,但是现在的状况下,各国利率之间的影响还是存在的。有利差这么大的情况下,有针对性的、灵活的货币政策是对热钱的一个针对性。 [20:51:37]

[汪小亚] 另外,我们也做了很多的安排,包括在外汇储备里面,今年1月1日有一个新的政策,你企业里面收入可以存到境外,另外对于存期和结构的都有一个安排,通过对外汇的管理对于热钱以及不正当的资本流入控制。从机制以及管理手段方面,我们在多方面连接国际市场的同时又防范国际市场对于中国的不利影响。 [20:51:57]

[连平] 谢谢汪局长,汪局长接到这个问题,她比较轻松,因为没有问到她货币的问题,但是三句话不离本行,还是问了货币政策的问题,希望下面不讨论这个问题了,至少不向汪局长提这个问题。 [20:52:06]

[观众提问] 谢谢台上几位贵宾,在探讨这些政策,包括利率政策、汇率政策、授信管理、宏观调控,以及整个金融机构的体系,我听各位的分析有一些分歧,也有一些共同点。人民币会不会升值,未来可能会小幅或者不太可能,我觉得未来绝对是升值的,这是跟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有关的。刚刚陈教授提到国际利率的问题,国际调高一点到底有没有用,让一些非银行中介企业填补这个空间,而不是老靠利率。通货膨胀部分,不要单靠利率。 [20:52:46]

[陈志武] 这位先生讲到的人民币是不是因为中国经济本身未来的增长必然会升值呢?也不一定,跟货币政策当局的政策选择关系很大。实在不行,明天整个货币供应量翻十倍,是不是人民币还是照样继续在这个基础之上升值呢?肯定是不会的。我刚才讲的意思,大家如果有很多的钱想要找一个地方去保值、升值的话,也许要选择美国美元,过去25年美元的购买力有一些贬,有一些降低,但降低的幅度非常少。 [20:54:22]

[陈志武] 刚才汪局长也谈到了,其他几位也谈到了,通胀问题是不是一个货币现象,我觉得总体上肯定是一个货币现象。因为你说经济增长或者说金融化的发展是不是必然会带来通胀?也未必。同样以美国过去25年的变化作为例子,我看到一个指数很有说服力,如果把美国所有的金融资产加在一起除以美国的GDP,这个比值可以笼统叫做金融化指标。金融化指标在美国,从一九一几年到一九八零年没有太大的变化,1美元的GDP有4.4美元的金融资产。但是从1980年到现在金融化的水平,从原来的4.4倍上升到现在的差不多10倍。同时,相对应的人均GDP也增长了,我们GDP的规模也增长了。 [20:55:20]

[陈志武] 另外,就是美元本身的购买力,像我刚才说的从1980年、1986年到现在没有太大的增长。所以说,随着GDP的增长、收入增长是不是必然会带来通胀呢?未必,关键是看货币政策本身的选择。当然,我要补充一点,我非常能够理解央行的困难。 [20:56:30]

[观众提问] 今天的主题是货币政策、物价、流动性管理,但是基于一个很大的前提就是对于明年以及今年经济总体判断,每位嘉宾用一句话总结一下对于今年和明年的经济判断,前提是悲观、中性还是乐观?从连老师开始,每人一句话,前面一定要讲一下自己是悲观、中性还是乐观。谢谢。 [20:56:54]

[连平] 我主持人,我不知道有没有薪酬,有薪酬的话要分你一半,因为这个提议非常好,我是乐观的,我认为既不可能有滞胀,但通胀总体来说是可控的。 [20:57:14]

[罗纳德·麦金农] 我想说的是,刚才陈先生讲到的是美元在过去25年当中基本保持了稳定,特别是在70年代的时候就解决了美国的通货膨胀,之后美元的购买力保持了稳定,但是70年代的时候,其实在美国通货膨胀是非常严重的,而且是跟今天有一点接近的。当时货币政策是比较宽松的,一方面是大家期待着美元要贬值,同时货币政策宽松。所以,有很多的资金流入到了周边的国家。 [20:58:20]

[罗纳德·麦金农] 那些欧洲的国家,包括一些西欧国家、日本、加拿大等都受到了影响。他们不得不保持汇率的基本稳定,在欧洲和日本出现了非常严重的通货膨胀,也是有一部分回到了美国,因为那个时候美元疲软造成了其他地方的通货膨胀变得非常严重,美国政府没有看到这一点。1979年的时候,美国的CPI通货膨胀率达到13%。其实那时候,美国也是要去对付通货膨胀,开始是在周边的国家受到通货膨胀影响,然后在美国国内也反映出来了。这对于银行、中介来说也产生了冲击,这样造成了滞胀。所以,在70年代的时候,当时有一个词叫做滞胀,一方面是停滞,几乎不发展,同时又有着通货膨胀,这是70年代大家经常谈到的滞胀。 [20:59:11]

[汪小亚] 感谢刚才陈教授的体贴,其实我们还是老乡关系,他对我很关照。因为这个话题是放在货币政策,我们注重这个是很正常的。我们在座的各位,包括专家们,目标都是一致的,都想把经济放在平稳增长的预期轨道上。今天特别好的就是连博士,创造了很好的论坛环境,应该是9点结束,今天没有人有结束的意思,气氛还是很浓,特别是营造了平静而又善意、理性的讨论。我觉得坐下来讨论是一个很好的解决问题的方式。 [20:59:41]

[汪小亚] 回答观众的问题,用一句话说是不够的,我说一个1+1。一句话就是,对于经济整个评价,用单纯一句话太简单化了。第二句话,信心比黄金更重要。 [20:59:59]

[陈志武] 我觉得今年通胀失控的概率不是太高。另外,我也希望再补充一点,因为刚才给我们的感觉特别是麦金农教授说到的,好像中国现在的货币政策和通胀带来的问题完全是由美联储造成的,肯定是美联储的责任很大。从另一方面来说,你说过去三年的大量贷款是不是也是在华盛顿决定的,肯定不是。 [21:01:54]

[陈志武] 所以,一方面,经济体互相联系在一起以后,随着货币政策是怎么选择、怎么定的,对其他国家肯定有影响。但另一方面,特别是在中国的资本帐户管理那么严的情况下,不知道大家自己有没有去试过,美元或者是港币到国内来,我试过,没有那么容易的。谢博士讲到的,有关系可能没有问题,像我就不行,如果想汇进来15万元可能很困难。 [21:01:58]

[谢国忠] 刚才说经济会慢还是快,我觉得经济慢,货币供应量从20%降到16%,经济放慢是可能的,放慢是一件好事还是坏事情。人民币贬值的压力是时间的问题。你看2008年的时候,人民币贬值压力就出现了,为什么会出现?就是环境一变以后,人的心态变了。我觉得,经济放慢是一件好事情,中国把泡沫调下去,在美国加息之前把中国的泡沫消除,不是全部至少一半,等到美国利率再次回到5、6%的时候,中国不会出现96、97年东亚金融危机。为什么中国的政府在经济放慢的时候,是绝对不能放松的。中国的货币政策,今天还没有收到位,离到位还有很长的距离,根本不能谈放松的事情。经济放慢的话,不能作为一个放松的理由。 [21:05:25]

[王庆] 我同意安迪的观点。我们说乐观还是悲观,是相对于预期,你的预期是什么样的,回到陈教授的观点就是短期、长期的问题,如果想维持可持续的增长,8%、10%的增长速度维持十年是很好的成绩。所以,经济增长放慢并不是坏事,坏事就是资本市场要把预期调下来,股市才能涨,否则的话总是悬在这里,很难。 [21:06:06]

[王庆] 实际上,今天晚上的辩论下来,我发现彭博士最后点的观点是强调汇率的问题,有一些非常有意思的讨论。实际上,中国当前很多的宏观经济现象包括通货膨胀,包括资产价格泡沫,包括流动性过剩,都和我们的汇率政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从这个意义来说,麦金农教授讲得时候用了两个字眼,中国已经在陷阱里了,另外,为什么有这个义务,为什么汇率政策不可以动。 [21:06:25]

[王庆] 从这个意义来说,给定汇率政策,给定人民币单边汇率已经非常强的情况下,恐怕我们描述这些现象很难有根本性的解决。这一点,我想彭博士会进一步阐述,因为他首先提出这个问题,我觉得这是问题的关键。 [21:06:35]

[彭文生] 刚才都提到,美国过去20年通胀很低,中国过去十年平均通胀也很低。我想讲一下中国人口结构的观点,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比例,美国什么时候超过100的,也就是说什么时候美国生产的人数超过消费的人数呢?是在1985年到1990年之间。日本是什么时候超过的呢?是1975年到1980年之间。我们看到其他的发达国家,德国、英国都跟美国差不多。我们过去的20年,发达国家比较温和的CPI,就是供给比较充分的经济。 [21:07:26]

[彭文生] 70年代美国的通胀之所以那么高,除了货币政策的问题,美国70年代的人口结构就是一个短缺性的经济,那个时候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比例只有80,像今天的印度一样,因为那个时候年轻人多。发达国家过去20年和二次大战以后到80年代,这期间它的经济周期波动的因素是不一样的,在之前是CPI通胀政策紧缩,过去的20年CPI通胀比较温和,但是经济波动主要的驱动因素是资产价格泡沫和金融危机,而且这个金融危机不仅仅停留在美国本身,包括亚洲金融危机,都和主要发达国家的人口结构有一定的关系。 [21:07:57]

[彭文生] 我们中国生产者超过消费者是什么时候?1995年、2000年之间达到的,中国经济是在90年代从短缺性的经济变成过剩性的经济,这当然和经济体制改革有关系,但其实和人口结构的变化也有关系。这样的人口结构导致了非常强烈的投资需求。我们看今天资产泡沫的迹象,包括房地产,股市虽然看得不明显,但过去十年扩容非常大。我们看银行所谓的理财业务发展这么快,都是投资需求造成的。这种情况下,我们的资本帐户是管制的,这样大的泡沫,我非常同意人民币现在不一定是低谷,强大的资产泡沫,我们的升值压力大。 [21:08:21]

[连平] 由于时间关系,今天围绕着通胀的预期涉及到货币政策许多方面的问题,我想专家们在上面有一些善意的交锋,其实是对于大家更深一步理解这些问题,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但是没有一场论坛不是遗憾的,都是遗憾的,其实大家还有很多的问题,就像好几位先生、女士都举手都一样,还想再讨论,还想再提问题。我想就把时间留到下次再跟这些专家交流。下面以热烈的掌声感谢六位专家,也非常感谢今天的各位参与者。 [21:09:20]

网易财经陆家嘴论坛报道组 2011-05 转发到微博 | 财经首页 | 回到顶部
主编信箱 热线:010-82558742 意见反馈
About NetEase - 公司简介 - 联系方法 - 招聘信息 - 客户服务 - 相关法律 - 网络营销 - 网站地图 - 帮助中心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