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期:高盛欺诈门只是美国政府做秀

   
本期话题: 高盛欺诈门

加强金融监管真的是防止欺诈的良药吗?监管具有滞后性和高昂的成本,何况,罪魁祸首实际上正是美国政府自身。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制造了金融风险,却把板子打在华尔街身上。

 
 
  评论背景:2007年初,高盛帮助其客户之一、对冲基金Paulson & Co.设计了一种名为债权抵押证券(CDO)的证券产品,这种产品基于一系列高风险抵押贷款资产,由该基金及其创始人保尔森(John Paulson)帮助挑选。SEC宣称,高盛本应披露鲍尔森涉及创建该投资组合以及他的做空操作。 [详细]  
 

加强金融监管是误区

 

上周六曝光的高盛“欺诈门”事件,使本已渐趋平和的金融市场波澜再起,成为惊醒投资者的“另一只靴子”。美国证监会指控高盛于2007年在明知房地产市场即将走软的情况下,将复杂的金融衍生品——抵押债务凭证(CDO)卖给了对这一产品并不熟悉的投资者,并且没有向他们披露其对手方——保尔森基金公司选择了做空这一关键性信息,导致投资者损失数10亿美元。市场将其解读为“金融监管不到位”,因此证监会必须出台更为严厉的法规,全面覆盖金融市场的每一个角落……

 

加强金融监管真的是防止欺诈的良药吗?当年纳斯达克泡沫下的安然丑闻,催生了《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但几年之后房市泡沫又席卷而来,这次人们见识的是麦道夫的庞氏骗局和高盛的CDO欺诈,真可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不难想象,即使高盛“欺诈门”事件成功推动了新的监管法出台,明天人们一样可以见证新的欺诈手段横空出世。遗憾的是,每当危机与骗局曝光,多数人总把希望寄托在监管者身上,似乎只要给政府更多、更大的监管权,投资者的利益就真能得到保护。

 

他们显然忽略了两件事: 第一、监管具有滞后性。由于监管层不可能比参与市场的投行更加理解某种金融产品的构造和特点,因而对欺诈这类事件是绝无可能防患未然的。市场总在变化之中,靠监管层几个人的能力,无法把握整个市场的动向。第二、监管具有成本。更大的监管范围,意味着更大的政府规模,以及花去纳税人更多的金钱。保尔森在接受芮成钢采访时曾说:“目前的监管体制只能照顾到一棵棵树木,我们需要的是能覆盖整片森林的监管体制”。然而可能吗?这就好比现在的警察局只能处理一起起独立的案件,但“为了全面防止犯罪事件”,我们必须在每一户家庭门口都安插一名警察!

 

制造金融风险的不是华尔街而是美国政府

 

对此类欺诈事件,监管其实是治标不治本。带有欺骗性的CDO之所以能大行其道,主要是因为投资需求过度旺盛,使金融市场成为了卖方市场,投资者在这样的市场下很容易只关注回报率,而丧失了风险意识,甚至丧失理性。纳斯达克泡沫时,哪怕是一个网络皮包公司,只要它能上市,其股票一样可以炒成天价。如果一定要追究责任,我们应该问的是:谁在不断制造卖方市场的氛围?又是谁制造了一个又一个泡沫?

 

罪魁祸首实际上是美国政府自身。华尔街的确喜欢泡沫,因为无论在繁荣的牛市,还是在暴跌的熊市,他们都能大赚一笔。他们最怕的反而是“稳定”。但仅靠高盛一家投行,若没有政府配合,是没有能力制造全球范围内的巨大泡沫的。目前的美国政府已经丧失了独立性,正在沦为大企业的代言人和工具。再也没有什么事比产业巨头与政府相结合更加危险了。

 

美国前财长保尔森在担任美国财长之前是高盛CEO,金融危机爆发后,他付出了十分的努力,甚至不惜向佩洛西下跪也要促成国会通过7000亿美元金融救助法案,以帮助他在华尔街的老朋友。美联储的低利率政策已被公认为是泡沫之源,虽然伯南克从未正式承认过。美联储与华尔街那千丝万缕的联系,虽在近20年来一直被揭露与怀疑,但主流媒体总是冠以“阴谋论”而不予置评。

 

给政府更多的监管权,意味着政府规模的继续扩张,这对普通民众来说绝不是件好事。真正的问题不在监管,而在大企业与大政府的相互勾结。政府规模越大、权力越大,在产业巨头眼里其利用价值也就越高。看看危机的始作俑者——两房,他们都是有政府背景、被政府担保的“准国有企业”。高盛当然也是其中之一,如果一点利益也得不到,那保尔森这个美国财长岂不是白做了?实际上,只有跟政府紧密结合的企业,才最需要监管。如果政府只是认真做一个既定规则的执行者,与任何企业撇清利益关系,那么根本无需建立庞大的监管体系,也没有必要制定各种额外的法案来修修补补。

 

此次证监会起诉高盛“欺诈门”事件,很有可能只是逢场做戏。美国政府自身早已被金融财团把持,“奴才打主子”之前,势必要掂量一下是否值得。2008年的总统大选,奥巴马脱颖而出,甚至被许多人奉为即将改变美国命运的英雄,然而鲜有人留意,究竟是谁在帮助他赢得大选?奥巴马政治捐款的前几名是这样几家机构:

 

加州大学: $1,591,395

高盛: $994,795

哈佛大学: $854,747

微软: $833,617

谷歌: $803,436

花旗: $701,290

JP摩根: $695,132

 

高盛位列榜单第二名,而另外两家金融机构是花旗与摩根银行。在高盛问题上,奥巴马是会投桃报李,还是“忘恩负义”,让我们拭目以待。不过你可能还需要留意一件事:1月29日,奥巴马在国情咨文中明确表示:“我对惩罚银行不感兴趣,我感兴趣的只是保护经济”。

 

网易财经独家评论 转载须注明出处

 

(作者:朱悦心 博客:http://wordteller.blog.163.com/

精彩语录
  孙立坚(博客):全球化和金融创新本身没有错!
 

“提供服务的金融机构觉得自己的一切行为,在当时的环境下没有任何违规的地方,现在政府秋后算帐,自己感到十分委屈。那么,究竟是谁之罪?是不知情的投资者贪婪成性而造成的咎由自取的恶果呢?还是华尔街的精英利用自己的专业的优势和信息获取以及处理的能力来骗取或掠夺那些无知的投资者送上门来的财富“行为”更应该加以叱责? ”

 

  朱悦心(博客):高盛欺诈门不过是逢场作戏
 

“美联储所谓弹性的货币政策,其本意应该是在宴会高潮之际,撤下酒杯,即在经济过度繁荣之时收紧货币,给经济降温。然而格林斯潘非但没有撤下酒杯,反而继续添酒,让所有人都喝得酩酊大醉。繁荣时一直保持低利率,那么泡沫破灭后呢?伯南克进一步放松了货币,甚至将零利率保持了一年有余!这不是弹性货币政策,而是永远的通胀政策,它使得人们不敢储蓄,只能投资。在极度旺盛的投资需求下,什么样的垃圾产品都能卖得出去,这正是华尔街蓬勃的秘诀。”

 

  刘涛(博客):美国金融监管改革或将虎头蛇尾
 

“更多人则对监管改革内容本身充满了怀疑,认为奥巴马所开出的药方只能治标,却不能治本。如果不是联储当初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房地产泡沫不会被吹起来。换言之,问题的症结在于美联储的货币政策,而非表面上金融机构高管们的贪婪。”

 

博客推荐

朱悦心

朱悦心,网名真相道白,自由经济撰稿人。译有《资本主义的代价》、《终结美联储》等财经书籍。[详细]

相关评论:高盛事件有多严重

孙立坚:继希腊主权债务危机之后,高盛欺诈门案件的凸现又一次给脆弱的国际金融市场增加了几分寒意。[详细]

高盛欺诈门相关新闻

高盛正反击美国政府对它发起的欺诈指控。高盛的发言人表示,SEC的诉讼是没有法律和事实根据的。 [详细]

栏目介绍

汇聚众多市场经济的魔鬼辩护士,推广经济学常识,反驳谬论,提供锐利、清晰的评论。

往期专题

更多
           

第116期:黄牛合法化解决春运难题

 

第115期:市场竞争减少环境污染

 

第114期:中国搞稀土托拉斯赚头有限

 

第113期:价格垄断是莫须有的罪名

 

第112期:管制客房价格可休矣

 
主编信箱 热线:010-82558742 意见反馈
About NetEase - 公司简介 - 联系方法 - 招聘信息 - 客户服务 - 相关法律 - 网络营销 - 网站地图 - 帮助中心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