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ey.163.com
  作者介绍  
吴晓波
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财经作家,哈佛大学访问学者,“蓝狮子”财经图书出版人。常年从事公司研究,现任职东方早报社。上海交通大学EMBA课程教授。
  图书简介  
继《激荡三十年》之后,知名财经作家吴晓波溯流而上,再写中国企业几十年兴衰史《跌荡一百年》。了解中国百年崛起,《跌荡一百年》是一部不容错过的史诗般作品。
此书为下卷,重新梳理了1938~1977年的中国企业史和商业变革。作者按照编年体的形式记述了中国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战争胜利以后、解放战争时期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直至中国改革开放时期之前近40年的中国商业史。作者试图在这些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探寻中国商业人物和企业的成长基因、精神素质以及发展脉搏。在悠长的历史宽度中如何审视中国的商业发展?在百年的中国进步史上,企业家阶层到底扮演了一个怎样的角色?
 
第四部 1938-1948 抗战与挣扎
  1938年的上海被称为 孤岛 ,这是一个十分贴切的隐喻。
  上海是当时世界上的第七大城市,人口仅次于柏林、伦敦、莫斯科、纽约、巴黎和东京。在1937年底的保卫战中,城市遭到毁灭性的重创,美国历史学家魏斐德(Frederic Wakeman)在《上海歹土》一书中认定: 上海乃是二次大战中第一个被摧毁的世界大都会。
  据《申报年鉴》记载,当时有4998家工厂、作坊的设备被毁坏,上海丧失了70%的工业能力。大量难民涌进只有10平方英里的公共租界和法租界,致使人口从150万猛增到400万,数万无家可归者流落街头。在最寒冷的冬季,上海街头发现了1.01万具尸体。
·1938 怪乱的 孤岛 (1) ·1938 怪乱的 孤岛 (2) ·1938 怪乱的 孤岛 (3)
·1938 怪乱的 孤岛 (4) ·1938 怪乱的 孤岛 (5) ·1938 怪乱的 孤岛 (6)
·1938 怪乱的 孤岛 (7) ·1938 怪乱的 孤岛 (8) ·1938 怪乱的 孤岛 (9)
·1948 最后的 打虎 (1) ·1948 最后的 打虎 (2) ·1948 最后的 打虎 (3)
·1948 最后的 打虎 (4) ·1948 最后的 打虎 (5) ·1948 最后的 打虎 (6)
·1948 最后的 打虎 (7) ·1948 最后的 打虎 (8) ·1948 最后的 打虎 (9)
 
第五部 1949-1958 沸腾的开局
  国民政府上海地方法院在停止运作前的最后一个被告,是荣德生的四子荣毅仁。1949年5月25日,该院公开审理荣毅仁 军粉霉烂案。也就在这一天,解放军攻进了上海城。 荣案是一个乌龙案件。
  从1946年11月起,荣家为粮食部代购代储军粮,并负责运输到北方战场。在辗转运输过程中,各经手官员上下其手,优劣杂混,到士兵手上,有的已成霉烂的面粉。1949年4月,国民政府监察院以 侵占公有财物 ,不计调换折扣的耗损,侵蚀利己等罪名起诉荣毅仁,指责他把霉烂的大米卖给政府,结果导致了东北战场的失败。荣家百口难辩,只好等待法庭审理。 解放军进城,荣案不了了之。
·1949 两陈治沪(1) ·1949 两陈治沪(2) ·1949 两陈治沪(3)
·1949 两陈治沪(4) ·1949 两陈治沪(5) ·1949 两陈治沪(6)
·1949 两陈治沪(7) ·1949 两陈治沪(8) ·1949 两陈治沪(9)
·1956 绝种 (1) ·1956 绝种 (2) ·1956 绝种 (3)
·1956 绝种 (4) ·1956 绝种 (5) ·1956 绝种 (6)
·1956 绝种 (7) ·1956 绝种 (8) ·1956 绝种 (9)
·1956 绝种 (10) ·1956 绝种 (11) ·1959 最苦难的三年(1)
·1959 最苦难的三年(2) ·1959 最苦难的三年(3) ·1959 最苦难的三年(4)
·1959 最苦难的三年(5) ·1959 最苦难的三年(6) ·1959 最苦难的三年(7)
·1959 最苦难的三年(8) ·1959 最苦难的三年(9) ·1959 最苦难的三年(10)
·1959 最苦难的三年(11) ·转折的前夜(1) ·转折的前夜(2)
·转折的前夜(3) ·转折的前夜(4) ·转折的前夜(5)
·转折的前夜(6) ·转折的前夜(7)
 
中国是19世纪以来,世界最重要的经济新闻的产生地。吴晓波像一个勤奋的论文写作者一样,从堆满历史灰尘的报刊里,寻找被遗忘的人物与纷争,描绘了中国崛起的秘密。
——英国《金融时报》
 
关于中国企业种种不可思议的事迹,散布在漫长的历史中。吴晓波花费数年时间,将它们一一拾起,把一段由感性、零碎、个人观察组成的历史进行了系统化的描述,在浩如烟海的陈旧信息中,梳理出了历史的脉络。
——《南方周末》
 
在中国诡谲多变的商场里,企业起起落落乃是常态,能经得起时间淬炼的企业必有值得称道之处,然而外人对于中国企业的兴衰常有雾里看花之感。吴晓波的企业史作品无疑替我们开启了一扇门,以一个又一个商业(公司)发展与挣扎的细节,道尽了中国企业所拥有的无限契机,以及在发展道路上的崎岖。
——台湾 《中国时报》
 
在今天的财经书市上从来不乏企业的传记,但它们总过于和写作对象接近,公正而审视的企业史著作依然匮乏。吴晓波的创作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这一期待,他笔下的企业史能让读者获得一种冷静的激情。
——《21世纪经济报道》

编辑:陈娅玲 2009年9月

更多精彩 尽在财经悦读 点击进入>>>>>   
主编信箱 热线:010-82558742 意见反馈
About NetEase - 公司简介 - 联系方法 - 招聘信息 - 客户服务 - 相关法律 - 网络营销 - 网站地图 - 帮助中心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