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money.163.com |
|
第一部分 改良家族 |
少年吴敬琏,是母亲邓季惺的反对派。
他自幼体弱多病,父亲给他起了个小名叫“长明”,祈求他能够“长命”。曾有医生说他活不过一岁,邓季惺心忧如焚。吴竹似出殡时,按当时民俗,子女应披麻戴孝在出殡路上一步一磕头,邓担心儿子吃不消,坚决反对,其护犊心切可见一斑。 因国事动荡及身体虚弱,一直到大学毕业,吴敬琏的读书生涯都是断断续续的。 |
![]() |
·弱不禁风的激进少年(1) | ·弱不禁风的激进少年(2) | ·弱不禁风的激进少年(3) |
·弱不禁风的激进少年(4) | ·学经济的年轻人(1) | ·学经济的年轻人(2) |
·学经济的年轻人(3) | ·学经济的年轻人(4) | ·学经济的年轻人(5) |
·学经济的年轻人(6) | ·顾准之死(1) | ·顾准之死(2) |
·顾准之死(3) | ·顾准之死(4) | ·顾准之死(5) |
·顾准之死(6) |
第二部分 思想突围 |
很快,经济所派出了一个由吴敬琏、张卓元等组成的7人写作小组来执行这个重要的任务。他们在协和医院附近的北京饭店租了一个套房,每天到病房与孙冶方交谈,进行录音和记录。吴敬琏回忆说,那些日子,孙冶方的病房成了“思想抢救室”,每次他们去的时候,一到门口就能听到贝多芬交响曲的声音,那种洋溢着乐观和不屈意志的旋律是孙老最喜欢的。 |
![]() |
·最后的孙冶方(1) | ·最后的孙冶方(2) | ·最后的孙冶方(3) |
·最后的孙冶方(4) | ·最后的孙冶方(5) | ·为“商品经济”翻案(1) |
·为“商品经济”翻案(2) | ·为“商品经济”翻案(3) | ·为“商品经济”翻案(4) |
·为“商品经济”翻案(5) |
第三部分 护旗的人 |
薛暮桥在回忆录里是这样回忆的:由于在1985年年底实施了信贷紧缩政策,到1986年第一季度,工业生产遇到困难,由于大量基建项目已经上马,原材料、能源供应更趋紧张,同时信贷的大部分用于固定资产投资,企业流动资金变得奇缺,结果工业生产增长速度显著下降,第一季度比上年同期只增长4.4%。许多地方和企业纷纷强烈要求放松信贷,叫得很厉害。同时一些年轻同志大声惊呼经济“滑坡”了,说“双紧政策”破坏了刚刚开始的经济起飞。 |
![]() |
·“闯关”失败(1) | ·“闯关”失败(2) | ·“闯关”失败(3) |
·“闯关”失败(4) | ·“闯关”失败(5) | ·“闯关”失败(6) |
第四部分 经世济民 |
对于放权让利,他认为,“从1956年以来一直就存在一种把旧体制的弊病归为权力过分集中,对企业管得过多,统得过死,从而把改革简单等同于放权让利的思路,根据这种思路,通过改革所要建立的经济体系,就是所谓用国家计划来配置资源,引进某些市场因素以调动地方、部门、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 的体制”。而多年的实践证明,根据这一基本思路所进行的企业改革“收效甚微”。 |
![]() |
·不清晰的“国企改革”(1) | ·不清晰的“国企改革”(2) | ·不清晰的“国企改革”(3) |
第五部分 声望巅峰 |
早在一年前,他的朋辈和弟子们就开始筹划祝贺之事。当时吴敬琏正在匈牙利布达佩斯高等研究院学术访问,他发回电子邮件表示,“大家的心意我是很感激的,但不要搞对我个人的歌功颂德,最好的形式是大家聚在一起,对我们共同的改革事业(不是个人的成就)作一次系统的回顾和展望”。经过讨论,朋友们同意以举办学术研讨会来表达对他的敬意,同时出版一部经济论文集,来纪念他在半个世纪中的辛勤耕耘。 |
![]() |
·对泡沫破灭的预言(1) | ·对泡沫破灭的预言(2) | ·对泡沫破灭的预言(3) |
·对泡沫破灭的预言(4) | ·对泡沫破灭的预言(5) | ·对泡沫破灭的预言(6) |
·对泡沫破灭的预言(7) |
第六部分 “孤独战士” |
他在讲坛上的警告似乎引起了企业家们的严重关注。就在7月23日晚间,马云给内部职工发出一份题为《冬天的使命》的紧急电子邮件,要求员工警惕宏观经济周期性起伏带来的巨大风险,“不要过多考虑股价波动问题,而是肩负比以往更大的责任,不能让自己倒下”。这是第一个提出要“做好过冬准备”的中国企业家。 几乎就在同一时间,厉以宁在北京的一次讨论会上对当前宏观形势进行了分析,他认为当前反通货膨胀的措施不当、时间过长,下半年的首要任务是防止通胀衍变为滞胀。因此,他建议松动银根,扩大信贷规模。 |
![]() |
·金融危机中的“另类呼喊”(1) | ·金融危机中的“另类呼喊”(2) | ·金融危机中的“另类呼喊”(3) |
·金融危机中的“另类呼喊”(4) | ·金融危机中的“另类呼喊”(5) | ·眼睛盯着真理的人(1) |
·眼睛盯着真理的人(2) | ·眼睛盯着真理的人(3) | ·眼睛盯着真理的人(4) |
如果说中国有一位经济学家的意见永远值得听取的话,那就是吴敬琏。 |
——《华尔街日报》 |
他的话常常掀起波澜,而他的话又是经济发展中不能被忽略的声音。 |
——《凤凰卫视》 |
吴敬琏先生无疑是他那一代经济学家中最才华横溢和最勤奋进取的学者之一,他在经济学研究的诸多领域都有相当的建树。 |
——CCTV.COM |
“皂雕寒始急,天马老能行”,作为当代中国的一个符号性人物,吴敬琏的影响已经远远超越了经济学家的职业范围。他的学识、他的操守、他的社会责任感,汇集成他独特的人格魅力,感染了一批又一批他周围的人,而每多一个被他感染的人,中国走向“好的市场经济”就多一份希望。 |
——《南方周末》 |
知识分子的使命感伴随着危机感,注定了吴敬琏不能停歇的生活。 |
——《中国企业家》 |
一个瘦弱的老人,一个推动市场经济的大力士;一个保持童真和率直的学者,一个心系国家、情牵百姓的经济学家。 |
——2001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评选颁奖词 |
![]() |
编辑:陈娅玲 2010年2月 |
更多精彩 尽在财经悦读 点击进入>>>>>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