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会场六:中国金融机构如何走向世界” 直播回顾直播时间2008-05-09 16:00
 
[单伟建] 今天的演讲嘉宾和我们分享了很独到的见解,谢谢他们。也谢谢大家。
[张曦柯] 第三,应该马上行动起来有计划的、系统性的打造国际化的人才队伍。具体来说,可能有两个方面:一方面确实应该更加的开放,更加考虑向外、向市场招聘具有国际化视野和能力的金融人才,某种角度来说机会也很好。刚才马行长提到次贷危机带来了很多机遇。机遇有两个层面:一个是定价比较低,但是这是由时机定的。我们有一些企业去年走出去的时候,觉得价格比较低,但是今年价格更低了。但是反过来说现在有一个机会,我经常在报纸上看到很多银行在解雇人员,或者有一些人员在发展职业生涯上受到影响,为我们带来了很多机遇。在这种情况下我觉得如何培养国际化的队伍,如果要外聘要么不聘,要聘一定要聘有一定数量,有一定的规模,否则很难有良好的运作。第二,无论你外聘多少更多还是靠内部培养。特别是国有的金融机构在这方面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从培训到职业生涯的训练从考核到激励,从本质上,从一个用人到培育人、激励人。你看韩国很多企业,像相对比较成功的三星,确实形成一整套的战略机制打造海外军团。这是一项可能需要很多年甚至近十年的工程,所以现在必须马上做出来,不是一、两年就可以培养出这样的队伍,但是这样国际化人才队伍的储备几十个人、一百个人可能需要很长的时间,现在就必须要做起。
[张曦柯] 第二,中国金融机构走出去应该着力于技能与技术的转移,通过走出去来推进母体自身的改革与转型。因为中国的金融机构过去几年通过改革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和进步。但是在产品创新领域有很多新技术是可以被吸收的,同时母体自身改革的进程也是不断往前推进的。包括李行长说的治理结构、治理模式的转型。我觉得以前我们通过引进外资以市场换技术,我觉得对于中国的企业也好,中国金融机构也好,走出去可以既获得市场又获得技术。这样就对路径选择也会有所考量,中国金融机构走出去无非一个是开分支机构,一个是控股人家的金融机构,兼并控股,还有少数股东的参股,通过少数股东参股进入董事会,有互相学习渗透的过程。从现实来讲开设分支机构速度比较慢,控股在很多国家不现实,在我们技能不完备的情况下要控股,全面的接受管理人家的金融机构也未必是最好或者最有效的做法。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基于这种现实在很多市场上以少数股东的身份去参与去参股可能也是一条很好的捷径。但是如果是这种做法你的获利在哪里?我觉得很大程度上应该通过参股的合作来把它很多的技能和技术转移到我的母体上,反过来促进我母体自身的转型,母体自身的改革。这样就不必过分重视短期的得和失,更多是中长期的技能提升。同时,这也就会要求你对参股目标有一个选择,你的参股目标就必须要选择那些对象本身愿意和你进行技能和技术的转移,他那里的人和你能够有很好的对话,有很好的沟通,而且他愿意帮助你,积极的参与你的技能和技术上的转移,那就很重要了。顺便讲一下目标的选择,可能中国一些金融机构,还有中国整体的企业走出去在目标选择上需要要有更多的增强主动性。我们很多目标是突然之间说有好的情况,很多是被动性的。这种机会主义被动性一定程度上还会存在,因为很多东西确实跟着机会走,但同时更多的金融机构应该考虑围绕自己的战略目标,怎么主动的筛选可以考虑投资和参股的对象,主动的出击。这样我觉得可能会提高走出去的效益。这是第二个建议。
[张曦柯] 我们也抛砖引玉,觉得有三个成功要素:第一,中国金融机构走出去应该着重考虑跟着客户走。刚才银联的蔡总说中国人走到哪里,银联卡就到哪里,这是有相当的道理。事实上这也会影响到中国金融机构在国际化进程中目标的选择。李行长说市场选择非常重要,怎么选择目标市场?我们感觉到一开始选择你的客户或者很多客户去的市场,很多客户在海外市场有大的金融需求的地方,这可能是比较好的需求。比如说西班牙很多银行在南美就比较成功,在其他国家相对就不怎么成功。很大程度上因为它西班牙语、葡萄牙语文化相关的客户群体连接性。所以要跟着客户走。这里我个人的观点,也可能有一点争议性。我个人觉得中国银行或者中国其他金融机构走出去如果单纯是说在没有目标市场,没有客户基础,也没有本身很大内在业务的连接性,只是说简单为了增长或者简单为了获取新的市场,或者纯粹为了新的市场而走出去。我觉得这可能需要非常慎重考虑的。因为中国本身的市场非常大,中国本身的市场增长机遇也非常多。不管在中国的银行很大,你走出去获得销售额的比例占到总体的比例是很低的。如果只是为了新市场的获得,在没有客户基础上选择那些市场是得不偿失。
[张曦柯] 我们分析一下,主要有四个方面的挑战:第一,是文化上面的挑战。就是文化的显著差异。在某些国家和地区也存在着政治层面上的风险和障碍。第二,人才的挑战。中国的金融机构人才国际化程度仍然是比较低的。第三,运作机制与模式的挑战。中国金融机构的运作机制模式和国际运作比较成熟的跨国机构还有比较大的差别。第四,中国金融机构参与海外投资上在风险预计和风险管理上比较弱。中国金融企业走出去的时间还比较短,坦白来说它的成效评价得与失还早一点,不能够完全用短短两年不到的时间来简单看,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取得辉煌的成功。在媒体上也有很多报道说股价跌的就不成功,其实不能这么判断,时间还比较短,要看长期的发展。所以我们也综合分析的全球其他国家,金融机构的国际化经验和教训,深入的分析中国非金融行业企业相对走出去比较早的这些企业,他们走出去的时间。我觉得中国金融机构要抓住国际化的重大机遇,有效解决我上面提到的四个方面挑战。
[张曦柯] 谢谢主持人,总结不敢讲,中国金融机构在在座各位行长的领导下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五年前很多人都在讲中国的不良贷款率非常之高,如果特别悲观的还会认为中国很快会面临金融危机。但是今天我们全球十大银行当中已经有三家是中国的银行,全球金融行业也面临比较严重的危机,但是中国的金融机构感觉是一枝独秀,仍然彰显生机勃勃和巨大的发展潜力。所以我们感觉到中国的金融机构自身业绩得到了很快的提升,中国的企业走出去这个大的趋势,也是方兴未艾。在这种的情况下中国金融机构加速国际化进程,是必然也是必要的。事实上仅仅从2007年至今中国金融机构已经完成了十多项的海外收购交易,也包括了更多海外独立分支机构的开设,中国的金融机构其实真正走出去也是不到两年的时间,成果还是非常显著的。中国金融机构在加速走出去的过程当中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战略,怎么抓住机遇,克服挑战、管理风险呢?首先应该区别战略的走出去还有财务性的投资。我想在今天的会议上重点讲一下战略性的国际化,其实中国企业处于战略走出去无论是金融机构还是非金融机构都面临共同的挑战。
[单伟建] 谢谢蔡总。下面请张曦柯先生做发言,张曦柯先生是麦肯锡的资深合伙人,从一个咨询公司的角度可以提纲携领,稍微高一层角度探讨经营层次所谈的经验,能够做出一个总结来,看一看中国整个金融企业向国际市场发展,从麦肯锡的角度来说有什么样的想法。
[蔡剑波] 联合成员机构共同提高风险管理水平。银联从成立之初就开始强调支付安全,把减低风险作为自己的责任,建立风险监控系统和风险信息共享系统,为商业银行提供风险信息,完善交易机制和大额交易报批机制,明确收单责任,明确对大额交易进行监控,为国际银行卡提供安全交易。中国银联虽然取得了初步的成绩,但是随着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双向开放,我们与国内机构一样都要面临国外的竞争,因此银联要有强大的竞争力才能在开放的国际市场有发展的空间。一直以来国家都非常重视改善金融服务维护金融安全,重视银行卡产业的发展,重视银行卡自身品牌的建设,并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支持和推动银行卡知识品牌建设。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中国银联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人民银行银监会的领导下,联合商业银行赶快拓展网络,把中国银联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银行卡组织。谢谢!
[蔡剑波] 银联的国际化进程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第一,创建自主发卡品牌,交行、招商银行都是我们的支持者,我们逐步建立了自主的银行品牌,银联卡的标准体系,并大力推广银联卡。并且银联累计发行银联标准卡达到4.3亿张,在港澳地区和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银联卡已经成为境内持卡人境外的首选品牌。短短六年银联从国内市场起步已经初步成为全球银行卡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第二,扩大中国银行卡的受理环境。目前银联卡可以在全世界29个国家和地区使用,如果是ATM可以是44个国家,受理网络扩大到全球五大洲,ATM机36.8万台。在双赢合作的基础上与海外机构加强合作,目前中国银联与香港旅游发展局、新加坡旅游局、韩国观光公司等各类海外公司签署战略合作机制,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通过与海外机构的优势互补,让中国游客在境外商务旅行当中享受更加便捷的服务。银联一直把服务作为贯穿各项工作的根本主线,在境外银联不仅为商务客人和旅游客人提供服务,而且强化对留学生的服务,我们推动境外ATM合作伙伴,增加中文界面和英文标识。积极开展创新。作为一家新生机构,中国银联积极开展业务,不断满足客户多元化的需求,目前中国银联开展的移动支付、互联网支付、固定电话支付、ATM的跨行转帐等业务都受到越来越多人的欢迎,也引起很多境外机构的兴趣。
[蔡剑波] 我非常赞同前面几位行长的发言,马行长说了中国的金融机构走出去的必要性。中国银行卡业务从1985年起步,比发达国家晚近30年。在2002年3月份出资组建中国银联,中国银联成立以后始终履行通过满足广大消费者的用卡需求,联合产业参与各方,推动实行银行卡通用,具有自主产权的银联系统,创建银联卡自主品牌,不仅在第一范围上将银行网络延伸,而且拓展了互联网手机支付,电话支付以及其他各种丰富的支付渠道,全方位改善受理环境。并从防范风险角度出发,积极推动风险管理体制建设,在国内银行卡产业发展中跟成员机构一起起到一些作用。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中国银行卡发展业务最快,潜力最大的国家之一。07年刷卡消费占社会销售比重达到21%,银行卡成为中国人最常用的电子支付工具。银联卡作为中国电子货币的主要载体十分重要,为此顺应我国经济发展的潮流,和中国人走出去的步伐,中国人走到哪里银联卡用到哪里为目标。建立银联卡自主品牌并且境外通用,从港澳入手以亚太为中心,延伸至欧美,逐步建立人民币的受理网络,最大限度满足境外人的用卡需求,及时探索银联品牌走向世界的有效途径。
[单伟建] 谢谢李行长。下面介绍一下蔡剑波先生,他是中国银联的常务副总经理,中国银联大家都知道是专门做银行卡处理支付的系统平台,他的股东都是中国所有银行,中国的银行走向海外的时候银联已经在海外很多地方有足迹。如果中国人到海外花钱使用信用卡要通过银联系统。当他的股东走向海外的时候,马行长说是贴身服务,银联也要先行一步,所以我想蔡先生可以跟我们介绍一下,从银联的角度来说怎么看待中国金融业走向海外的话题。
[李军] 我认为以上几种方式可以考虑在整体海外布局下同时搭配使用互为补充,在参股并购方式上有互补性,改善业务结构的重要手段,在参股形式上,中资银行初期以战略投资者进入,我认为这样比较合适。第三点,要谨慎的选择走出去的目标区域,实行差别化、地域扩展的策略。因为当前的世界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为了把握前沿国际信息和先进的管理方式,中资银行在世界级的金融中心继续采取设立分支机构的方式,在发达国家和较高水平的新兴工业国家,这些国家有相对完善的法制环境和市场环境,风险相对较少,可以通过并购方式进行快速发展。在一般发展中国家由于当地金融机构的实力还不强,法制环境还不健全,可以在这些地方以开设分支机构作为主要的跨国经营方式。另外,商业银行在跨国经营当中也面临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我们应该高度重视这种风险,学习国际银行业的先进管理经验,因地制宜寻找方法,减少跨国风险,进而保障走出去健康的发展。谢谢!
[李军] 我很赞同马行长的观点,通过我们这几年的改革在很多方面有突出的进步,但是目前要走出去还有许多工作要做,首先公司的治理水平要提高。第二点,我认为中资银行的跨国经营方式,当前应该把设立分支机构和参股并购结合好。作为一项战略决策中资银行从实际出发理性选择跨国的方式。从目前来看应该综合考虑目的地市场的准入情况和自身的经营能力,确定采用何种方式。我个人认为在目前阶段开设分支机构仍然还是中资银行走出去很重要的方式。参股和并购作为积极探索的一种形式,设立分支机构开展经营这种形式在中资银行有比较多的经营,在这方面有很丰富的实践经验。第二,中资银行在跨国经营的主要方式还是开设分支机构,交通银行重新组建以后,从一家开设纽约分行先后在东京、新加坡,后来在法兰克福等地逐渐开设分行。在海外开设分支机构的框架审批我们也是比较熟悉的。第三,目前很多国家对于金融机构的跨国并购和参股都采取了非常审慎的策略,通常会制定很严格的审批程序。这已经在我们很多案例当中可以看到,有的甚至要通过议会批准。因而我们认为并购的成本比较高,难度也比较大。第四,收购兼并最难的地方,也是刚才马蔚华先生讲到的,在并购之后的整合。目前在这方面还面临很多难题。
[李军] 像刚才主持人介绍的一样,交通银行是一家有百年历史的银行,我们在境外机构香港银行从开业开始连续营业了74年,除了香港分行以外我们纽约分行已经开展了17年。从交通银行重新组建21年来,我们境外机构的发展和境内机构的发展,应该说也是表现同步发展的状态。刚才马行长讲了一下中国金融机构走出去有四个方面的理由,我觉得讲的非常好。我在这里补充一下,谈三点。如果在当前这种形式下走出去还需要做一些什么准备?我认为还需要做一些功课,盲目的走出去有可能会尝到苦果。首先,我们要做的准备就是要进一步的提高自身的公司治理水平。从目前世界各国来看金融市场的环境和政策环境的差异很大。本地金融机构通常也具有各种不同程度的竞争优势,中资银行如果实行跨国经营必然经历比国内经营更多的挑战,所以中资银行只有通过进一步的推进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来大力提升自身的公司治理水平,不断提高产品的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为客户服务的能力,不断提升资源配置的能力,不断提升风险控制的能力,那么我们走出去的战略目标才能顺利的实施。
[单伟建] 谢谢马行长,真是经验之谈,在马行长发言之前我没有仔细想过关于中国的监管机构跨国监管的问题,在中国的金融企业走向世界中扮演的角色。我记得前些日子美联储一个官员,我一个老朋友到香港来,我问他,你来香港干什么?他说就是关于全球监管的问题要和香港的监管局做一个讨论,我们就谈了所谓全球监管是一个什么概念?在80年代的时候中东有一个银行在美国跨掉了,所以波及了很多金融机构,从那个时候美国的国会就制定了法律任何一个国家要在美国设分行,国家的监管机构必须要建构在国外的机构,否则不让设分行。所以我们监管的发展和发达和我们金融机构走向世界市场是非常密切相关的。下面请李军行长,李军行长是交通银行的行长,也是我们中国的第五大银行(政策银行不算)。交通银行在香港的市场就非常的活跃,而且我们也知道交通银行的一个大股东是汇丰银行,所以我想交通银行对于国际市场也有很多自己的见解,请李军行长做发言。
[马蔚华] 第三,中国的监管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国的银行能不能走出去,不光是金融企业本身的事,还有我们母国监管环境的变化。我五年前在美国申请成立代表处,后来要成立分行,开始的时候费了很大劲,代表处都费了很大劲,和美国很多高层联系了很多次。当时他们说马行长,你银行本身没有问题,但是国家监管体制有问题,我回来跟戴行长说不是我的问题,是你的问题。当时这是少数的发展中国家在国外建分行,他对我的批文里面描述了中国监管环境的变化,描述中国制定了《洗钱法》和对反洗钱的措施,这个我们具备了,所以现在西方国家监管很严特别注意这方面。第四,现在是一个机遇就是次贷危机,次贷危机还有人民币升值,国际上的银行损失惨重,他们的价值也被低估,这些对于中国的金融企业走出去兼并是一个很好的机会。所以这四条我觉得中国走出去是一个必然,也是一个机遇。走出去现在有两种:一种是设分行,设分行这个事应该说没有对文化的整合,没有这个麻烦,它可以掌控。但是它的落点是要一个一个的,要缓慢而且要目标国批准,还有一些壁垒。兼并是一个很好的途径,刚才讲了花旗银行,百年花旗就是百年兼并的历史,这些大银行都是通过兼并。兼并可以利用原有目标国的网络,市场目标国形成网络可以利用,也可以直接介入当地的市场。国际上兼并率恐怕只有20%,有国家风险有资产风险。比如说现在美国很多机构,我上次说要不要来收购,你不知道风险在什么程度上,你现在买了它,是不是风险下面还有风险,是不是到顶了,顶下面还有没有十八层地狱。所以风险的判断和评估是中国走出去的重要方面。刚才八城政基先生讲的非常好,出去有自己的目标,和自己的原有业务有什么关系,还有你的掌控能力,能不能控制你控制的目标。但总体来说目前这种形式,中国金融的发展,国际金融的形势为中国金融业走出去提供一种机遇以及必然。
[马蔚华] 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问题不仅是讨论的问题,更是实际的问题,不仅是摆在中国银行界的一个机会,我觉得更是挑战。因为去年中国前十大并购事件中有五起是金融并购事件,到目前为止发生了11起金融并购事件,所以已经是实际的问题了。为什么中国金融企业要走出去,我有四个观点:第一,首先是中国的企业走出去,银行是为企业提供贴身服务的,企业走出去了,银行业要走出去。这几年我觉得中国对外投资每年增长60%,现在有5000多个公司到外面投资,在境外投资总资产超过920亿美元。所以这些在境外投资的企业、这些公司也迫切需要金融企业为他们提供贴身的服务,各种融资、各种金融的咨询、各种结算等等。所以他呼唤着企业的发展、企业走出去,呼唤走着银行走出去。第二,这几年银行改革促使这些银行发生很大的变化,特别是这几年国有银行相继上市,他们的治理机构、他们的发展潜力、他们的资本充足率应该说都发生非常大的变化,他们在国外网络布局发展很大,希望走出去。一个国际化的银行必须有国际化的网络,这也是这些银行走出去的一种动力。再一个上市以后筹集很多外汇资本金,这些资本金也需要有相应的收益,也许多有投向,所以这也是他们走出去的主要原因。再一个,这几年这些银行资本充足率、人才的积累、管理的提升也为他们走出去提供了基础。
[单伟建] 下面请马蔚华行长做发言,马蔚华行长大家都知道是中国招商银行的行长。中国招商银行尤其是近五年当中发展势头在中国的银行界是最猛的银行,资产质量非常好,它铺开的网点也非常广泛。所以在全国银行当中是发展最为领先的银行,主要在马蔚华行长的治理下才取得这么好的成绩,所以想听一下马行长,从他的角度来看中国的金融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应该考虑一些什么因素?
[八城政基] 大多数全球银行机构的领袖都是来自某一个专业领域当中,也就是说他们的背景是一个具体的产品领域而没有全面管理银行业务的经理。大多数首席执行官要么以前领导一个业务领域或者一个产品领域,而没有从最高层面进行银行的管理。可能我对于现有的这些银行和金融机构的高层管理人员观点有一些太尖锐了,但是这些企业或者说这些业务和产品只是整个银行集团的一部分。因为这些高管他们没有进行很好的发展规划工作,他们只关注自己曾经管理的产品或者说业务领域,所以他们一旦达到CEO位置就没有办法有效的管理整个银行机构。除此之外,银行的雇员也经常从一个部门向另外一个部门转移,因为他们有技能有经验。但是现在我们要关注一点就是,如何从宏观的角度从整体的角度来管理银行,怎样确保长期的稳定有盈利的增长。我的建议就是,中国的银行业要建立管理的发展体系:首先银行的高层要挖掘年轻、具有潜力的雇员,年龄在35岁左右到40岁左右。第二点,要建立一个五年的管理层培训计划,来满足每一个人的业务发展和职业发展的需求。也就是说我们可以通过五年让他知道,某一个人可能关注某一个领域。我在这方面有30多年的经验,我所做的这个公司他们有很多年的经验,他们培养了很多管理层人员,他们确实也获得了巨大的收益。因为我这些经验我也给中国银行业提出了一些在海外发展的经验,只有这样做相信中国的银行才会在海外有竞争力,我相信在未来十年到十五年当中中国的银行一定会在国际的舞台上立住脚跟。谢谢大家!
[八城政基] 有一些重要的因素必须要牢记在心,这样才能在海外发展当中获得成功。其中必须要把自己看作是一个全球的公司。但与此同时你们在海外的运作必须要融入到当地的市场里面去,你必须要尽快来雇佣培训和开发本土的员工来引领你们地方的运作,必须要了解本地的客户,同时要和当地的官员和业界领导人有很好的关系,同时他们要知道如何更好的满足你们的机构和个人客户的需求。那么作为一个重要的原则,我们必须要有最基本的知识、经验和具有发展潜力的个人,因为要在海外市场进行业务的拓展就必须要关注长期的利益,而不是短期的回报,所以你必须要花足够的时间、足够的资源来发展本土的人才,最终能够加入到你中国母公司的运作。花旗集团这方面做的很好,在90年代初期花旗有15个高层管理人员,他们都向董事会董事汇报,他们在花旗银行重组当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包括七个美国人、八个非美国人,他们的背景是多种多样的,他们是负责某一个具体的地理领域或者说某一个具体的产品。他们组成一个团队,朝着一个明确的目标来努力,这些非美国人包括英国人、德国人还有美籍华裔、阿根廷还有日本人。几个月前就招一个阿根廷人。最后我认为全球银行业必须要考虑他们如何培养未来的企业经理人来领导他们的公司,领导他们的银行。
[八城政基] 不好意思,我不能用中文来发言了。用中文说这个话题太复杂了,我用英文做演讲。我认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你们要弄清楚为什么中国的银行要实现海外的发展,每个人可以考虑以下几个原因:第一,这个机构希望能够成为全球的机构,不仅要有中国的股东还要有全球的股东,希望在全球的证券市场上市,成为世界级的机构。第二,该机构还希望能够给中国的机构或者说个人的客户在海外的这些客户提供服务作为中国服务的拓展。第三,他们只是希望能够参与到一些高经济增长的国家,这样的话他们就能够提高整个机构的利润率,或者说这个机构只是希望能够学习全球的一些顶级金融服务、金融产品,然后在中国推出类似的服务和产品,这是不同海外扩展的目的。所以你们要考虑一下你们扩张的时候目的是什么?如果你们的战略目标只是说要参与到高增长的国家,或者只是向西方学习最顶尖的服务和产品,可以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或者持有股份,我相信从一开始必须有一个非常明确的企业目标,为什么要进行海外的扩张。总的来说,如果这个目标就是要在海外的国家建立一个大规模的业务的话,那么就要和国外机构建立关系,但这一点是不够的,不能满足你的需求。因为它不能够发表你的观点,除非你的持股量达到1/3,甚至是持有大多数的股份,除此之外如果是一个少数股东的话,可能会带来一些利益的冲突。因为可能以后希望能够同样在这个国家建立全资的公司,我在这个国家在其他国家都会看到这个矛盾。如果说你希望在一个国外建立你的业务成为全球业务的一部分,最好还是建立自己的机构,要么是通过收购一个现有的海外机构或者说从头开始建立一个自己的分公司或者分行。
[单伟建] 谢谢各位,一个银行不良资产率控制在0.5%以下,在全球任何一个地方也是非常优秀的,所以国开行的成果是非常大的。接下来继续讨论,下面有请八城政基先生做一个发言。八城政基先生现在是建行的独立董事,在此之前是日本新生银行的董事长和CEO,日本新生银行的前身是日本长崎信贷银行,在1998年1999年破产之后收为国有,后来美国投资者把这个银行收购了,请八城政基先生做这个银行的CEO,在他的领导下这个银行的生产质量得到了不可同日而语的改变,价值大幅度的提高,最后给投资者造成了六倍、七倍的回报,这是近年来在亚洲银行投资中最经典的例子,所以下面请八城政基先生从国际的角度讨论一下他怎么看待中国银行,中国的金融机构怎样向国际市场发展自己的业务?
[陈元] 这是很好的问题,其实答案是非常简单的。因为在中国过去长期基本建设领域是靠国家财政拨款,一直到90年代初都是如此。中间也试图使用银行贷款,但是由于大家不太认识和理解银行贷款的性质,必须维护资产安全同时才能够支持相应的项目建设,这是有一定的前提,和财政拨款不一样。很长时间大家对于这个问题不理解导致在制度上的空白和缺损,使得基本建设领域和政策性贷款当中大量存在着不良贷款。国开行就在这个基础上开始改革,我们首先说服了所有的借款人,对大型项目,几百亿的贷款、几十亿的贷款,大部分是电厂、高速公路、港口、机场这些大型基础设施项目,他们在90年代后期以后经历97年的金融危机以后,我们跟他们讲要大家共同合作防范风险,大家很快就统一认识,懂得需要防范风险是大家共同的目标。我们在严格实行各种有效的风险防范评审的标准和贷款回收的约束,每个项目经过两三年的运转基本上完全成熟了,可以完全按照我们预先设计的时间段内,五年、八年、十年、十五年都可以还款。现在国开行已经有十几年的历史,基本第一轮的贷款都还完了,现在都是新贷款。实践下来,这一套从思想统一到制度建设,到建立必要的社会监督,现在各地很多项目在当地都公示了,有公众的监督,有舆论的监督,还有机构的监督,效果变得非常好。所以现在国开行的不良贷款率只有0.5%,这是我们历史最低,也是目前国内各银行当中最低的。我们很为这个结果感到高兴,我们所有的客户也都为这个结果而感到高兴,因为这是大家共同的成就。这也为开行下一步商业化改革奠定很好的基础,说明在中国发展中国家和发展中市场、发展中的金融当中,只要大家形成共识、互相信任、共同合作,有效的市场体制、有效的金融制度体制和金融业绩,这是可以通过大家共同努力互相支持实践出来的。我想这也是当前国开行有信心向国际业务发展的重要基础,给我们增强了很多的自信。谢谢。
[单伟建] 我再给陈行长提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实际上和开发行在海外投资关系不是非常密切,但是实际是在我心中有一点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刚才陈行长谈到在开发行健身自强的同时也寻求海外扩展。我们知道国家开发行是作为一个政策性的银行,我们也知道中国的金融体制尤其是银行系统中以前存在着大量的坏账、不良资产,主要是由政策性贷款所造成了,后来国家剥离了不良资产使这几家大的银行走上健康。但是据我所知国家开发行虽然是政策性银行,但是资产保持很良好,我不是很了解,这是国家开发行既能达到政策银行的目的,也就是帮助国家的政策提供资源、提供支持,同时也能非常良好的控制资产质量,不知道用了什么诀窍?
[陈元] 关于巴克莱银行我们已经投资,正在履行报批程序,参加董事会的程序,现在还没有完成批示,所以现在并没有成为巴克莱的董事。我想这对于中国的金融机构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我们跟巴克莱的合作既有在全球范围内的业务合作,更有对我们自身业务发展的学习的目标。巴克莱银行将会带给我们很多在风险管理和国际化业务当中的新技能。所以,我们期待着与巴克莱银行更密切的合作,我们对巴克莱的投资不是以财务投资短期盈利为目标,而是长期的战略投资,我们着眼于长期的合作。我们看到在风险管理和国际化当中,我们很多方面是需要通过与巴克莱的合作增强我们的能力,来学习提高。所以我认为这是很好的机会和很好的投资。第二个问题,中铝收购力拓是由国开行组织融资,雷曼做的操作。我们认为这只是中国企业利用国际市场的机会,加快国际发展的一个起步。在这之前中国的企业在海外发展都做了一些尝试但规模比较小,这次是数额相对大的尝试,但还是一个初步的尝试。中国企业在海外合作当中这一次也是出于长远合作的目标,而不是近期的盈利目标。但是,当前股市的表现还是可以的。所以并没有构成进去的风险,我们与中铝对这个问题还要进行新的合作,在密切的关注市场。推而广之在其他的市场上中国的企业在海外的发展我们都给予积极的关注和积极的支持。这个支持是和中国与世界经济融为一体相一致的,也是与国际市场的商业化规则相一致的。我们希望这次初步的尝试和初步在市场上开展的合作能为新的、更多的合作积累经验,创造一些新的机会。谢谢!
[记者] 我是第一财经日报的记者,我有两个问题问陈行长:第一问题,你将出任巴克莱银行的董事会,作为重要的股东之一你怎么参与到巴克莱银行的管理,以及在进入董事会之后对国开行建设有什么作用?另外,除了投资巴克莱银行之外,国开行自己走出去,国开行支持国内企业走出去,你们是怎么做的?
[陈元] 国家开发银行在海外发展的业务就是希望国家开发银行成为一个国际化的银行和全球化的银行。我们看到很多国家他们自身的一些基础很好,在国内发展很快的银行,在国际化的新形势下错失了发展时机。但是也看到一些银行他们在国内加快发展的同时,加快国际发展。因此,有一些银行现在他们的国际业务大大超过了国内业务,成为他们主要的业务。我想这些成功的经验应该是国开行很好的借鉴,我们也希望开行成为一个国际化的银行,加快在国外的发展。这是我们的目标。再一个,中国现在经济正在加快融入全球化、融入国际经济,也为中国的银行特别是国家开发银行在海外发展带来发展机遇。综合这两方面的因素,我们认为国开行今后的发展要成为一个国际化银行必须加快在海外的发展。
[单伟建] 谢谢陈行长,我想在座很多人都知道国家开发银行最近在国际市场是非常活跃的,我先给陈行长提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就是,国家开发银行在国外发展业务、在国外投资,它的主要战略目的是什么?
[陈元] 面对全球化的趋势,发展中国家建立健康、高效、先进的金融体系就变得至关重要。中国金融业经过多年的改革、发展,实力明显增强,引起了世界的关注。但中国的金融还是发展中的金融,金融市场、金融制度和金融机构的建设仍然任重道远。可以说,没有强健的金融机构就没有强健的金融体系,中国金融机构只有做强、做大才能稳健走向世界。这当中必须树立国际一流的高远目标,积极学习和借鉴国际先进的金融理念、方法、技术,结合国情特点和自身发展阶段,加强业务创新、强化风险控制,不断增强抗风险能力和整体竞争力。中国金融机构走向世界还只是起步,迫切希望通过加强与各国的金融合作与国际接轨加快融入全球化,这也需要发达国家采取更加开放、公平、公正的态度对中国金融机构的参与提供机会和条件,而不是阻碍、歧视和设壁垒限制。与此同时,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大国,这些年经济金融的发展经验也可以为广大的发展中国家所借鉴分享。我们愿意与广大发展中国家互利合作,与其分享中国发展的经验和成果,促进其经济社会发展。国家开发银行近年在强健自身的同时也在国际合作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我们本着学习、开放、战略合作和共同发展的宗旨加强与各国金融机构的往来与合作。我相信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和更加开放,中国金融机构并将在国际金融市场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谢谢大家!
[陈元] 尊敬的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很高兴跟大家共同探讨中国金融机构走向世界的话题,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银行金融机构走向世界是必然趋势,我们既要看清外部的世界也要看清内部的现状和差距,只有从自身的国情特别和发展阶段出发,在金融机构的开放与稳定、安全之间寻求战略的平衡,趋利避害才能稳步推进全球化进程,维护金融安全。全球化使国与国之间金融的联系和依赖日益紧密,各国在获得全球化带来的效率和发展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受到全球化风险的影响和危害。去年以来美国的次贷危机和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都说明了这一点。危机当中,谁的金融体系强健,信用基础、市场基础健全,谁受的影响和冲击就越小,反之受到的影响和冲击就巨大。发达国家金融体系强健有强大的资本、先进的技术和在体制、机制方面的创新,在全球化中处于优势和主导地位,应该采取更加负责的经济金融政策,切实承担起维护全球经济金融稳定的责任。
[单伟建] 我们今天请在座的各位领导、嘉宾跟大家交流一下他们对中国的金融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一些看法。也就是说我们想听他们讲关于为什么中国金融企业要走向世界,我们有哪些挑战,我们的战略如何?我想大家对这些题目都非常感兴趣。在座的各位嘉宾他们的背景各位在手上的手册都可以看到,我不做详细的介绍。但是我想请每一位嘉宾发言之前简单做一下介绍,主要是他们职务的介绍,请他们发言。随后我想留一点时间请大家提出问题,因为陈元行长要早一点走,首先请陈元银行先发言,请大家提一些问题,由他回答。国家开发银行,大家知道是资产超过3万多亿人民币的大银行。我们知道国家开发银行在最近几年来商业化的速度非常快,在国内市场也非常的活跃,最近又在海外市场做了更大的收购。比如说投资30亿美元投入英国巴克莱银行,在国际上引起很大的关注。下面请陈元行长做一个简单的演讲,然后我们大家一起向他提问题。
[单伟建] 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在台上就坐都是各大银行的大主管,我做一个简单的计算,台上这些人所代表的银行资产大概是1万亿美元左右,相当于中国国民生产总值40%。可见其实力呀。所以今天非常有幸请到各位嘉宾和大家交流,交流的题目大家也都看到,在最近几年当中中国企业陆续步入国际市场。那么中国的金融机构在很长一段时间基本上都守在自己的家门(国内市场),但是最近中国的金融机构尤其是银行也陆续向国际市场扩张,随着银行规模的扩大、银行国际化的加强,中国的金融机构将会逐渐步入世界市场。首先我们知道在座各位代表银行就有在香港市场非常活跃,还有的进入更远的市场包括欧洲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