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会场四:全球和区域金融中心的竞合” 直播回顾直播时间2008-05-09 16:00
 
[梁锦松] 好,这一阶段的论坛就到此结束,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感谢台上的各位嘉宾。
[王瑞杰] 在亚洲储蓄率非常高,在亚洲地区建成金融中心,对于亚洲人民,对于全球人民都是有益的。我们如何合作,是不是应该建成亚洲货币联盟或者亚洲金融联盟,现在我觉得我们还没有达成基本的前提条件。但是我觉得有三个具体的方面,各国的金融中心必须要合作,一个他们必须要进行宏观经济相互之间的发展协调,实际上亚洲许多国家都曾经在金融危机当中受到了很大的创伤。第二点各国的监管者也可以去相互合作。我们可以避免像在今天的美国所面临的问题。第三个领域就是在发展金融市场方面的合作,我们应该允许这个市场自由地去发展,我们也可以共同协作来进行市场的发展,比如说亚洲债券市场。还有更多的去承认一些跨境的一些投资工具,昨天也有人提到我们现在在中国的资产已经这么多了,必须要加强对全球的投资。因为保险公司他们的负债都是长期的,他们不想在一个国家里去投入大量的资产,如果把所有的资产都投入在一个国家的话,风险就太大。这个实际上不仅仅限于中国,对于新加坡、对于伦敦、对于任何一个地方来说都是如此,大家都希望使任何一个投资工具都可以跨境实现。我们不仅要强调金融中心的建设,这只不过是一个实现我们目的的手段而已,我们最终的目的是要去使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人民享受到更加美好的生活。
[王瑞杰] 我们的确讲了很多关于相互之间竞争的问题,但是实际上我们也是需要高度的合作。我们现在讲到了在中国之内的竞争,比如说内地跟香港之间的竞争。可是实际上上海建成国际金融中心是个好事情,如果上海建成一个主要的国际金融中心的话,对中国是非常有利的,因为这样资源的配置就会更加高效,对于这一地区的其他地方来说也是非常有利的,因为中国的繁荣和发展也是能够促进整个地区的繁荣和发展。我们不能够忘记,金融实际上只是一个手段,我们要达到的目的是要能够促进经济的繁荣发展,让我们的人民能够有更好的生活。所以我觉得我们所面临的任务是非常艰巨的,对于中国以及整个的亚洲来说,我们都面临很多的挑战,在经济增长方面,在维持经济增长方面,还有就是去对付急速增长的亚洲人口方面我们都面临很大的挑战,像中国、日本,还有那些新兴工业化国家,到现在大约有5.4:1的工作人口跟抚养的人口之比,但是到2015年之后这个比例恐怕会大大降低,在中国、印度、南亚,实际上都是面临着极大的人口变化所带来的压力,每年有很多人口涌入了城市。
[听众] 我想问一个问题,我们这个主题是全球和地区金融中心的竞合。现在我们还没有谈到潜在的竞争问题,对于亚洲国家来说,加强他们金融之间的合作前景如何?会不会建成像欧盟那样的亚洲的金融联盟呢?因为欧盟的建立事实上也是促进了欧洲各国的发展,有没有可能在亚洲也有同样建成金融联盟的可能性?
[梁锦松] 最后一个问题吧。
[任志刚] 就我的理解,这是很复杂的问题。市场波动、市场调整是会引起一些系统性的问题,政府有一个责任要去搞好它。在1997年、1998年,有很多人炒卖香港的汇率,我们看到这个市场闹得很大,如果再不干预这个市场,让他们这样闹的话,那么可能整个金融体系会动荡。所以那个时候我们就开始干预市场了。干预是成功的,我们赚了钱当然是成功了。但是在内地比如说印花税调整,是否应该干预市场,是否是救市呢?是否是救火呢?很难说。背景是怎么样我不知道,但是如果再跌的话系统会引起一些问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问题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很重要的话,干预市场也可以的。但是一定是有系统性的问题,才应该干预市场,要不然的话应该由市场自己决定。我就回答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我不清楚了。
[听众] 有个问题问一下任总裁。现在每当A股市场出现调整的时候,比如说在大小非减持使市场有压力的时候,市场上就有一种呼声,希望国家能够出来救市,大家经常提到印花税调整,为什么证券市场总是有这种思路或者说心态。另外还有一个问题,今天上午有两位都谈到了,金融安全成为第一位的任务,希望能够在各个监管机构之间成立一个比以前更密切的协调机制。那么能不能请王局长谈谈是更适合一个混业的监管,还是更适合一个单一业务的监管。
[罗伊·莱顿] 到底在中国哪个城市会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呢?比如说人民币完成可以自由兑换之后,十年二十年之后的情况如何?我先来说说欧洲的情况。现在欧盟有26个国家,而中国也是个很大的地方。我们实际上是有一种轮毂体系,就是说各个地区他们都是可以自己去发展自己的金融产品。当然上海是希望能够成为一个国际金融中心,而香港现在已经是一个国际金融中心了,我觉得恐怕是不太可能在中国再出现第三个国际金融中心。不过有一些地区性的国内的金融中心是会建成的。
[黄奇帆] 我觉得从我们国家的角度来讲,今后的国际经济金融中心,如果十年、二十年以后看的话,我认为就是香港和上海,北京作为我们国家的政治中心,它之所以是金融中心因为有很多大的机构都进驻在北京,所以它就是中心。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上海跟国际接轨的程度到了一定的时候,比如说到了五年、十年以后,人民币自由兑换了,资本放开了,资本市场跟国际能够更深层次的接轨了,我认为交易所在上海而不是在北京,所以国际金融中心一定在上海,而不是北京。
[听众] 我来自于上海期货交易所。有一个问题,刚刚各位专家都提到了国内的金融中心以及香港和上海的比较,前几天北京市政府发布了一个城市规划,也要发展北京金融中心,天津也在做一个柜台交易市场的中心,黄市长所在的重庆市也在致力于为西部的城市提供金融服务。我想请各位专家就您的角度来看,中国各个致力于金融发展的城市怎么样定位?谢谢。
[任志刚] 香港的人民币和港币,你要等到2047年再问了。我觉得人民币作为货币这是很好的,现在香港人民币的银行业务已经有了,人民币债券的业务已经发展了,其实我也不反对香港的股票市场把人民币作为交易币种,人民币的交易我都不反对的,并且我们已经在香港建立了一个人民币支付系统,这个支付系统和我们港元、美元、欧元系统联系起来的,一个很好的、很有效的金融基础设施平台,我们是欢迎的。关键是内地是否放心,再放开一点。那么你说竞争对手、合作对手,我不讲竞争了,我发言的时候说了这两个金融体系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三互”关系,是互助、互补、互促的,如果说资本市场、股票市场的互动,有很多问题,比如说货币的问题、货币兑换的问题,资本项目是否开放的问题,有很多问题要解决的。香港是非常开放的,自由的地方,内地还有一些管制,所以关键是内地的政策,不是在香港。
[听众] 听了任总裁的演讲,我也很受感动。我有几个问题请教任总裁。第一个,在内地上海、北京、天津几个城市金融业发展势头都不错,有的已经初步成形,有的是有潜力,如果让香港来选择的话,您更愿意选择哪一个城市作为您的合作伙伴?您把哪一个城市作为最主要的竞争对手,这是一个选择题,很简单。第二个问题是问主持人,梁先生提到香港的未来依托与大陆经济,任总裁也提到要建立香港和大陆之间的金融渠道。那么我想问的是,任总裁怎么看人民币要价的产品在香港的发展潜力?您期待着大陆有关部门出台什么样的政策来支持香港人民币的发展。第三个问题更长远一点的,刚才嘉宾引用了温总理的话,要“三互”,也讲到交流的渠道,梁先生也提到金融市场的一体化。从长远来看,您怎么看待港币在香港的地位?从现在起看50年,香港人民币和港币的地位。
[梁锦松] 谢谢张局长非常清楚地做了金融中心三个方面的,产品、市场、人才,而且非常坦诚地谈了中国、上海建金融中心的现状和要注意的问题。下面我们还有时间做些讨论。
[张光平] 总结我各个方面的工作经验,还有从产品的丰富性,市场的活跃性和人才的聚集性,我们今天的题目叫竞合,我觉得拿上海现在这个状况,我们应该用三个字——“学、合、竞”。我们现在主要还是在学习阶段,竞争绝对还谈不上,因为从产品上面我们连真正国际市场流动的产品,我们大多数机构还不熟悉,还要学习。通过学习尽可能地做到公平、合作,没有学习,合作都不一定是公平的。先学习、合作,然后五年、十年以后才有竞争的。我们只有学习、只有试水,才能真正熟悉国际的市场,才能从河里面、从游泳池里到河里面,从河里面到江里面,从江里面才可以到洋里面,到太平洋里面。所以首先是学习,合作,以后才是竞争。谢谢大家。
[张光平] 我花一分钟简单讲讲市场流动性。为什么我们有了产品,流动性还这么低?我们的国债二级市场,正是由于流动性不足,我们可靠的利率,国债回报曲线,利率曲线都不太容易建立起来。建立不起来,我们的风险管理、产品定价都难以找到一个有效的依据,这就是流动性的问题。当然市场流动性不高还有一些其他的原因,比如说我们在柜台交易的产品真实需求。我们的RS,利率互换也有这方面的需求,并且政策也要尽可能地做到与时俱进,吴小玲副行长在国务院的一次讲话当中我清楚的,我们要逐步地放松一些真实需求,市场如果没有一定的投机性,这个市场很难活跃起来。所以说简单的,我这里谈谈这三个方面,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不能讲得那么多了。
[张光平] 我从这三个方面做了一个简单的分析。真正的金融中心要成为区域,从区域才做到国际。金融中心的利润只有通过产品和服务才能体现出来。当然产品包括两类,交易所交易的产品,需要我们各种交易所努力设计。设计出来了、推出来了,还有一个流动性的问题,需要我们金融机构,银行类、证券类的各种金融机构的产品要有一定的活跃程度。
[张光平] 第三个方面,我简单提提一下,就是人才的问题。今天上午我们听到伦敦交易所的一位总裁讲到伦敦有40万的专业人士,这个数字我还是第一次听到的,其中20万是国际人士,只有有了国际的人士我们才能有国际融资的产品。人才方面,一个可以通过引进,但是光引进也不行,我们还要自己内部加强培养,加强培训,但是都需要一个过程。产品我们这几年国内发展最快的是理财产品,大家都知道的,中外资银行在我们国内去年有1000多种理财产品,但是大家看看我们国内的银行,仅占不到1/4,外资银行超过3/4,这是很大的对比了,就是我们对产品的了解程度、熟悉程度、产品的设计、产品的定价,都还有相当大的距离。
[张光平] 股票市场这两天活跃起来了,这是一种特殊的情况。国债,银行间的国债流动性非常低,交易所交易的国债流动性也没有高到哪里去,我们说的这几种新型的柜台交易的衍生产品流动性也是非常低。这是市场的流动性。我再给大家举一个数字,这是世界银行第一次参加巴塞尔协议公布出来的,这是巴塞尔银行业协会每三年公布一次的全球100多个国家4月份平均的外汇交易额,这全部是公开的数字可以用的。我们国内2007年4月外汇交易额,不要说跟国际上相比,就跟印度比,我们只有印度的1/4强一点。去年印度占我们的GDP不到1/3,我们基本上是3.2、3.3万亿美元。外汇交易量我们连印度的1/4都不到,就是我们市场的流动性、产品的流动性仍然是非常低的。
[张光平] 首先看债券交易。股票市场当然这两年活跃起来了,我就不用专门说了,像债券市场基础的产品,基本市场的产品,交易所交易的产品、柜台交易的产品丰富的程度,还有很大的差距。所以说国际市场这二三十年来非常活跃的新型产品,我们经常说的金融衍生产品,到目前为止金融期货仍然缺位,各种期权还是缺位的。所以说真正的国际金融中心上面最活跃的产品大多数我们还没有,这是从产品上来说的。产品上面我还可以再加几句,现在柜台交易的衍生产品,银监会2003年初成立不到半年就推出来了。金融机构衍生产品暂行管理办法,2004年2月份开始实施,现在有60多家国内外的银行已经拿到银监会这方面的牌照,这几年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是我们的产品仍然是很简单的。包括远期交易、外汇互换、利率互换在内,简单的产品我们都有了,但是讲到产品的流动性仍然是非常得低。去年由于世界银行还没有公布数字,但是我们根据前几年的增长程度,我们占到全球GDP的6.2%到6.3%,但是我刚才说的这几个产品我们连全球的0.1%都不到。
[张光平] 区域金融中心有很多的特征,我看过不少的文章,觉得有三个特征可以基本地反映出来:第一个产品的丰富程度;第二个市场的活跃程度;第三个人才的聚集程度。这三个方面我觉得应该把金融中心从不同的方面有所衡量了。没有丰富的产品很难说金融中心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有了产品交易不活跃也很难说是一个金融中心。当然要支撑产品的丰富性和产品的流动性,一定要有很多金融产品方面的专业人士。我感觉上海作为一个区域,作为整个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整个中国大陆经济的高速发展,第一个基础是基本具备了。市场的基本框架也具备了,我们的股票市场、外汇市场、期货交易市场,这几个市场基本上都在上海。“两个基本框架”已经具备了,但是从产品上来说我们还达不到丰富的程度,基本上很多的产品我们是缺位的。
[张光平] 谢谢您的介绍,我来晚了,很抱歉。很遗憾我失去了刚才学习的机会。任总裁是给我们香港经管局组织培训的时候,我的证书就是他直接颁发的。我自己十几年在纽约、东京、香港、上海、北京工作,主要谈谈我的体验。上海离区域金融中心还有多大的距离,我们现在存在主要什么样的问题,下一步怎么走,也谈谈我的个人看法。
[梁锦松] 任先生很清楚地说了香港在一国两制制度下的独特的优势,而且跟上海在金融中心方面是一个互补的关系。最后我们欢迎张光平,上海银监局的副局长作演讲。张局长可以跟我们讲讲上海的经验以及以后它作为上海金融中心有什么期望和举措。张局长以前在多个国家和地区,包括美国、日本、香港,跟不同的公司工作过,在瑞士银行、香港工商东亚金融公司、上海的期货交易所工作过,现在在中国银监会工作。
[任志刚] 我想你们还可以看一下在2007年1月份我们所发布的一个金融发展的建议,这个是我们对于大陆所提出的五年发展计划所做出的一个反映,有一个总的发展战略,同时也有一些详细的建议。金融开放的益处是非常明显的,但是同时对于金融稳定性可能也会有风险,就像是当年的亚洲金融风暴一样,给我们清楚地显示了这一点。所以必须要去用一种渐进的方式。在建成这种互助、互补、互促的关系当中,我觉得也不能够认为大陆是在帮助香港,但是我们是欢迎大陆能够进一步地在当地建成一些国际中心。但是我们也是一直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的,我们要去为整个国家来服务。有人问我,上海是不是威胁到香港了,其实我觉得他们应该了解到在我们的战略当中,我们相互之间的关系是互助、互补、互相促进的。我们会充分的利用这两套金融体制自己所独有的机制,同时也尽可能地克服两套金融体制的弱点。我们之间并不是那种残酷的竞争关系。谢谢。
[任志刚] 这两套金融体制在很多方面都是有所区别。尽管存在着区别,但是还是有很多的机会,我们可以抓住两套金融体制当中的一些机会,同时也能促进双方的协同作用。我们知道,进一步加强金融中介的效率,这有利于中国整个国家的利益。同时也必须是要去建一个互补的,一种交互式的关系,使大陆、香港这两套金融体制更好地协调起来。温总理在全国的工作会议当中也指出了这一点,要进一步加强香港和金融体系互助、互补、互促的“三互”关系,这是他说的。大陆和香港如果有这种互助、互补、互促的关系,我觉得首先可以建立一些渠道来促进双方之间有序的一种流动。首先是资金的流动,还有投资人和筹资人的流动,金融中介机构的流动,我们必须要去促进这些流动。另外还必须要去加强香港金融机构的能力,要能够处理那些以人民币为货币的金融产品。如果说资金、货币、投资人、筹资人的流动性加强的话,大陆和香港之间的联系就会更强。双方能够在金融基础设施方面加强双边的关系,这就是我们的一个发展战略。
[任志刚] 我要指出的第二点是,在一国两制的体制之下,中国实际上是存在着两套金融体制。这两套金融体制都是为国家利益服务的。一是保证大陆金融运行的体制,还有包括香港的金融体制,为香港服务的体制。这在世界金融历史上是没有这样的先例的,它是独一无二的。因此包括在海外和国内,我们都看到有些人怀疑,就是这两套金融体制到底如何去做好呢?
[任志刚] 我同样是可以以香港为例来进行说明。香港就是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对于欧洲和美洲来说,那些要投资者他们可以通过香港这个平台来进行投资。他们可以接触到中国的投资者,反过来说中国大陆的投资人,他们也能够通过香港这个平台去接触到更多海外的机会。如果是从这个角度定义,我觉得国际金融中心最重要的一个定义,就是在这个地方本来就是有很多国外的对于金融服务的需求,同时愿意去满足这方面的需求。当然还要考虑提供金融服务的能力,包括是要有法制、人才、技能,还有是基础设施和好的环境等等。但是最重要的是必须要有来自于地区的,对于金融服务的极大需求。纽约的经济是非常自由的。它可以把美国的储蓄力量都集中起来,也是能够为国内或者国外众多的需求提供满足的机会。而欧洲我们也是看到同样的情况。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它就是应该为大陆和国外的市场去建立桥梁。这是我要说的第一点,就是对于国际金融中心的定义。对于金融服务的需求,这是建立国际金融中心的一个前提条件。
[任志刚] 在香港,我们是一直在考虑这个问题,因为是基本法的109条,要求我们香港特区政府必须是要提供合适的框架,是要保证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我们是希望能够完成我们在法律上的职责。刚才幻灯片上也提出很多数据。我觉得单纯看这些数字,比如多少个机构或者是中介机构,恐怕并不能够说明它就是一个国际金融中心了。其实国际金融中心还不仅仅是一些公司或是大家说说口号。我们现在有了这么发达的先进科学技术了。所以完全有可能我们市场的一些活动是以虚拟的方式来进行的。在我看来一个国际金融中心就必须要看那些中介机构他们到底是发挥了多大的作用,就是说他们发挥的作用是在国际的层面上起着作用和意义的。
[任志刚] 我是想要谈两点,可能是会引起大家争论的,但是我还是想跟大家分享一下。第一点有很多地区都是声称他们要建成金融中心,我觉得我们要清楚地了解,到底是什么才能够称得上真正的国际金融中心。
[任志刚] 谢谢你。我的普通话很普通,所以请允许我讲英语。讨论上海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竞争、合作方面的应该是国际的,所以请允许我用国际语言。
[梁锦松] 非常感谢王局长热情地介绍了新加坡金融中心发展的经验。信任、开放,这对我们每一个中心区的发展都有非常好的借鉴作用。接下来有请香港金融管理局的总裁任志刚先生谈谈这方面的经验。任先生一直在政府担任经济跟金融方面的工作,1993年开始金融管理局总裁,现在应该说是全球金融管理局的总裁,是任期最长的。下面有请他作演讲。
[王瑞杰] 从1983年以来,我们一直坚守严格的政策,主要是要维护我们的货币不受到国际性的冲击,对当时的金融业刚刚起步,这个政策是至关重要的。今年新加坡市场的发展,以开放为指导原则,我们已经逐步取消了一些限制。与此同时,壮大新元市场的开放,也提高了新加坡的联动性。目前越来越多的发行者选择在新元的资本市场作为基金,去年在新加坡的交易所,公开发股有73%都是外来的公司。在新元开放的政策上,政府所采取的是谨慎、开放和保持新元基本稳定的态度。我们循序渐进、稳固地推进新元的制度化。今天保留下来新元是最容易引起货币投资的项目。接下来这三大要素将在新加坡扮演重要的角色。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我们的金融服务业也必须相应的改变,与中国相辅相成,我们已经看到了这个改变,比如说目前有3000多家中国的公司在新加坡上市,利用新加坡的联系网络,进军国际市场。随着新加坡和中国的贸易来往日渐频繁,贸易融资有强劲的增长,中国财富的增长也将提高资产管理服务的需求。总的来说,建立一个共荣的经济区,任重道远,我们需要努力的工作还有不少。谢谢。
[王瑞杰] 我谈谈新加坡对开放金融业所采取的政策,以及我们认为建设金融中心的三大要素。第一要素是建立和维持信任,建设金融中心是一个长期的工作。第二要素是开放,开放是多方面的,指的是接受新思维、新观点,也接受新进入的产品和服务,以便于满足市场的需求。当然竞争也要采取开放的态度,总而言之开放指的是接受改变,与时俱进。但我必须强调开放不等于接纳任何金融产品、公司或人员。相反新加坡强调拥有非常完善的管理系统,每个市场都需要稳定、调控、创新和改变。第三要素是联动性,新加坡是个小国,不像纽约、上海,拥有强大的活力,正是因为如此我们必须要国际接轨,现在超过600多家国际的金融中心在新加坡落地。新加坡是个多元种族,其中华人占75%,许多华商跟中国也有密切的联系。新加坡也有马来西亚人,这意味着新加坡人从小接触的就是一个多种族、多民族的环境。加上英语是大家的工作语言,这是我们的一个优势。在过去的十年里,我们采取了一系列针对性的措施,来贯穿新一轮建设,开放银行业和资本市场。这其中我刚刚提到的三大要素,信任、开放、联动性非常重要。
[梁锦松] 刚才罗伊·莱顿先生从两个方面给我们做了介绍。下一个请新加坡金融管理局的局长王瑞杰先生来介绍新加坡的经验。王先生以前也做过贸易工业部的部长,贸易发展委员会的首席执行官,所以在贸易方面金融方面,王先生一定有很多的经验告诉我们。
[罗伊·莱顿] 我所在的理事会也是了解到在上海也有几十万人在接受金融方面的培训。我们大概目前有35万人在接受培训,其中的一半都并不是英国人,这边显示出我们人才的多样化。我想再次强调,英国是非常乐意在培训方面,尤其在培训的国际部分,愿意和大家分享经验,而且我们也认为上海肯定是在国内培训这一块,可以培训得非常好,我们也愿意在国际培训这一块跟上海合作。
[罗伊·莱顿] 刚才史美伦女士也讲了人才的问题,我认为目前上海以后可以做很多的工作。人在这其中是非常重要的,其实这也是我的职责所在,因为我的一个工作就是英国金融服务技能理事会的主席,我们是融合大学教育和职业教育,可以说我们还是比较幸运的,在历史上一直有一个职业教育的传统,可以追溯到维多利亚时代,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我们这种职业教育的系统,包括在银行、证券业、保险、法律等一系列的金融技能的培训方面。我们必须要根据全球化、电子化的金融变化的标准,并不是人人都可以当首席执行官,或者财务总监的,所以说我们也必须要培养成千上万、受过很好金融教育的年轻人。这些人不一定要坐最高的位置,但是给他们金融教育,否则的话他们也许就是在大街上闲混。我们一年前就开设了一个全国性的金融技能学院的项目,这个是英国政府的一个新计划,我们已经创办了第一家。我一开始对这个计划还是有点怀疑的,所以我们想先在伦敦开一个试试看。它非常非常的成功,所以说挪威也加入了这个行列,然后我们将很快建第二所这个学院,苏格兰、北爱尔兰等也都要建设这种学院,它所培养的人都是各个金融机构所迫切需求的。
[罗伊·莱顿] 还有一点我要讲的就是税收制度。税收对于一个金融中心来讲是非常重要的。那么这个税收在公司税和个人税方面,征税的水平都要具有吸引力,而且要比最严峻的竞争对手的税收水平要低,这样才能吸引真正的业务。大家也都从报纸上了解到,现在我们要加税,因为我们也确实需要增加收入来用于健康教育、国防等等。但是尽管如此我们现在的公司税在七国集团当中仍然是最低的。而且在媒体当中大家看到,对于英国的纳税公民,尽管是不居住在英国,这种征税的情况我们也已经达成了协议,并不能让我们具有任何的劣势。
[罗伊·莱顿] 当我还是一个小孩的时候,我就学到,不能媒体说什么我就信什么。我觉得英国的媒体是比较咄咄逼人的,我以前去过上海,也到香港去过,我觉得亚洲的媒体也已经开始咄咄逼人了。大家恐怕也感觉到对于英国的一些事情都是报道得比较多,但是在得出任何长期的结论或者做出决定的时候,要先跟英国的同事求证一下。我们其实也是在这方面不断的吸取经验教训,可以做得更好。
[罗伊·莱顿] 我们也比较了解中国的情况,要把逐个金融部门联系好,才可以做到单一的金融服务监管,我觉得中国目前的做法也是明智的。关键就是各个监管机构要彼此合作,因为目前已经是全球的金融态势。英国向欧盟的财政部长建议,让他们批准一种所谓的监管机构联合会的机制,也就是说这能够让各个监管机构定期的会面,对跨境的活动进行监管。我们认为这是最佳的一个让各个管辖区合作的方法,而且可以避免系统性的风险。
[罗伊·莱顿] 监管是对建设金融中心来讲极为重要的,而且监管对于国内的和国外的机构来讲都必须是公平的。我想大家都知道在英国有一个单一的管理机构,是金融机构监管局,它绝对是按照原则来做的体系,它不是那种比较软的、没有什么力度的监管机构,但是也不是按照条块搭构的官僚机构,它执行起来是非常严格的。这样就涉及到市场以及机构到底应该如何运转,而且它接触核心问题,而且聚焦那些大问题。我们认为对于一个城市的金融中心是一个正确的做法。当然要达到这样的水平是要花时间的。
[罗伊·莱顿] 第二就是这个金融中心必须是要能够非常开放的,我以前其实是在一个金融机构做董事长,它是一个最古老的金融机构,在伦敦有几百家金融公司、证券公司等等。中国银行是很久以来就在伦敦了,因此我们是觉得一定要积极的对外国机构敞开怀抱,这也是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
[罗伊·莱顿] 伦敦并不是什么独一无二的,它只是在某些方面比较幸运,因为从地理上它是具有位置上的优势,但是伦敦比较擅长充分发挥它的天然优势,把它打造成一个国际金融中心,这对英国的人民创造了就业机会,带来了经济繁荣,而且我们也是希望它确实给我们整个伦敦市场的客户也带来了益处。其实我们的面积非常小,最初的伦敦金融城被叫做“一平方英里”,比新加坡和香港都小。就这么一丁点大的地方,但是现在这个地方成为了金融服务方面的品牌。所以伦敦城市长不仅代表着我们伦敦金融城的利益,还代表着爱丁堡等等。我们学到一个教训和经验,就是你在给客户提供服务的时候,必须要提供一整套的服务,从前台到后台,而且在提供服务的时候最好都在一个地理管辖范围内提供。所以说我们认为这是伦敦和爱丁堡,他们在前台获得成功,对英国的其他一些区域性的城市获得成功也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我们认为成功的一个关键要素就是必须要很好的融合有技能的人才和机构,能够迅速解决问题。
[罗伊·莱顿] 主席谢谢您。我荣幸能够参加今天这个会议,感谢您的邀请。我在这里也是代表我们伦敦金融城的市长来的,很遗憾他今天不能亲自来出席这个会议,因为他另外要参加别的活动。他特别钟爱中国,尤其是喜欢上海,因此他要向大家表达最美好的祝愿,他下个月会到上海来,那个时候应该会见到很多的朋友。我们这届会议的主题是讲世界金融中心,在全球动荡的市场中,他们怎么样做,寻求共同的收益和稳定。
[梁锦松] 下一位是罗伊·莱顿,英国贸易投资总署金融服务业咨询委员会的主席。这个组织负责制定并举行英国金融服务业务发展的战略。他以前是资深的银行家和注册会计师,曾任英国公司的董事长。现在有请罗伊·莱顿。
[梁锦松] 谢谢美伦女士。刚才美伦讲的都是金融中心怎么样聚财、聚才,有了这两个才、财以后才有更多的产品,然后这样才可以吸引更多的财富。美伦女士讲了竞争是不可避免的,当然竞争也可以促进各个方面的发展,也有合作的空间。下面我们邀请的演讲者,是从他们所在的金融中心去谈一谈他们的经验,第一位就是从伦敦来讲的,还有香港、还有新加坡,还有上海银监会的副局长,他们一会儿会逐个来谈,从他们的角度讲讲现在各个金融中心有什么样的经验和以后的计划。
[史美伦] 那么合作呢?合作是有的,任何金融中心的合作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有相互共同的利益。如果大家是同一个利益立场的话,就有合作的空间。我相信在很多地方都可以找到合作的空间。在有合作利益空间的前提下有就有空间。我想下面的讲者还会再讲,我们交流的时候还可以再交流这一点。谢谢。
[史美伦] 再讲到竞争或者是合作,我感觉金融中心的竞争是不可避免的,而且也不一定是坏事。纽约跟伦敦有竞争,香港跟新加坡也有竞争,到处都有竞争,我感觉竞争会把市场的质量、市场的效率提高。在竞争的时候也是我们谈到的,还是回到刚才讲的那三点,竞争是产品资金量和人才,还是那三点,哪一个城市、哪一个金融中心能够吸引更多的产品到你的市场来,能够吸引更多的资金量、能够吸引更好的、更多的金融人才,到你的城市来工作,你就很自然地已经具备了这些作为国际中心的条件。
[史美伦] 最后我们讲到的是国际金融中心不单只是一个金融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如果没有国际就不是国际金融中心,这是很简单的。所以有一定程度上的一定要对外开放,就是要欢迎国际上的人员、企业、投资者到这个城市来。这样才可以把一个城市作为金融中心。
[史美伦] 所以这三点,怎么样才能够有依据。这三方面都有政府的功能和因素。就是刚才黄市长也讲到的,政府能提供的就是把环境法规弄好,然后在吸引人才方面你的税收、居住环境、教育,能为外面的人提供到最佳的生活条件,大家就自然的会走到这个城市来了。
[史美伦] 第三点,就是刚才说的人员。人员当然包括投资者和专业人才,我们说的金融服务行业不是制造行业,服务行业是服务为中心,服务是人来提供的。服务的质量就是人的质量,人的质量好你就能提高,就能提供这个好的服务。你有好的服务,别人就愿意来了。你一定要有好的人、专业人才、金融人才,这些金融人才也是互相吸引的,也是一个凝聚力,他们都愿意在一个地方,与很多他们同一类的高质量的金融人才一起工作。如果没有的话,或者说少数的话,也是不成气侯的。
[史美伦] 第二方面,我刚才讲到的,就是资金量。资金量很简单,就是钱从哪里来?在全球一体化的情况下,资金已经除了货币还没有完全开放的情况下,基本上货币是没有国界限制,没有地区的限制,资金会流向有好的投资机会的市场上。这些资金的量就带来了流通量。就是用资金吸引更多的资金,也是一个凝聚力。怎么样才能吸引到很多的资金来呢?说到第一点,你的产品要好。产品怎么好呢?公司治理要好,监管体制要好,你的营销环境要好,换句话说,大家感觉在这个城市,在这个金融中心做生意、投资,规则是明确的,犯了错大家知道是怎么样的,犯规是有代价的,你的游戏规则很清楚、很公平的话,大家都愿意来这个市场上参与,也是一个城市作为金融中心的一部分。
[史美伦] 产品是什么?很多人都想到的是上市公司,我感觉上市公司只是产品的一小部分。其他还包括金融中心里面的其他的商业机构。刚才黄市长也说到了,就是在一个大的城市、金融中心,有多少的地区性、全国性或者是跨国的企业选择这个城市作为他的总部,或者是地区总部呢?这个是很重要的。我们说的是零距离,我们有多少的上市公司,多少的非上市公司,多少的商业机构,在一个城市形成一个主体,这个城市的活力就是从那里来的。当然我们如果看股票市场的话,上市公司是一类的产品。其他的产品还包括债券、衍生产品或者是其他的金融工具。那么这些产品的衍生,产品越多给投资者的选择越多,金融中心就会越兴旺。这些就是比较基本的一个要求。
[史美伦] 要谈金融中心的竞争或者合作,我们应该从怎么样建立成一个金融中心开始。在我从监管的角度看来,从市场的角度看来,一个国际金融中心的组成部分其实是三方面,第一是产品、第二是资金量、第三是人员。这三方面我都简单地介绍一下。
[梁锦松] 感谢黄市长非常精要的发言。黄市长明确地说了,上海会变成金融中心,要和国际接轨。下一个发言的是大家不陌生的嘉宾,就是史美伦女士,她是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有限公司副主席,中国证监会前副主席,以前也是做过香港证监会的副主席,所以现在她对上海和香港怎么样发展金融中心有发言权。现在有请美伦讲讲金融中心之间究竟是以竞争为主还是合作为主。
[黄奇帆] 第三点,会议主题中有一个上海和香港的关系,我是认为香港现在就是中国的一个国际金融中心,香港如果要在今后十年,保持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它的主要工作不是做国际的工作,是要做国内的工作,当香港跟广东、珠三角一体化的时候,香港跟中国国内一体化的时候,香港就更能够持续地保持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那么上海要成为国际金融中心,主要是要更多地学习国际惯例,学习国际金融中心城市的运行模式。把上海目前不适应国际金融中心运行的各种各样的规章进行改革、创新,也就是说中国今后如果有两个国际金融中心,一个香港、一个上海的话,香港要和国内一体化中巩固国际金融中心,上海要和国际惯例相结合的过程中形成金融中心。我就讲这些。
[黄奇帆] 第二个问题,一个地区如果成了金融中心,对这个国家会产生什么样的功能、什么样的作用呢?我想这个问题还是要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角度来分析。当今世界一体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个就是跨国公司对世界一体化的运作。第二个就是各种类型的要素,包括金融市场,或者各种资源类的市场,全球一体化的运作。第三个就是所有的重要要素市场,或者重要的跨国公司总部基本上都集聚在世界七八个、或者十来个大城市,那么这些跨国公司和要素市场集聚的城市也就成了世界的经济中心、金融中心。那么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很重要的表现为这七八个城市、十几个大城市的一体化。在这个意义上讲,哪个国家有金融中心的城市,有世界金融中心的城市,或者确切的金融中心的城市,哪个国家就可以不仅仅是参与世界金融的运作,而且可以对世界金融的运作,在资源配置上,在政策规章的制定上有更多的发言权。在这个意义上讲,中国的金融要在世界上有地位,首先从上海做起,这句话是邓小平在1991年说的话,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依据就在这里。在这个意义上,上海往金融中心走,是一个目标。尽管现在上海还不是国际金融中心,还没有达到国际中心目标的要求,我想再用五到十年的时间,应该可以达到这个目标。
[黄奇帆] 第一点就是因为金融中心所在地的政府,可以为金融中心的建设做一些什么。我想可以做三件事。第一是创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包括城市基础设施,电讯的、通讯的基础设施,也包括金融中心所需要的人才,人才政策、也包括金融中心建设所需要的财税政策,法规等等。第二个就是当金融在运行的过程中,正常的主要是规范市场秩序,如果有人犯罪,要及时予以纠正,在这些方面保持金融秩序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体系,是非常重要的。第三个,当出现金融危机,或者突发事件的时候,政府必须有所作为。当然这种作为是根据正常的市场经济规则来进行有限度地推进,是一种积极的政策,积极的行为,而不能在出现危机的时候,发生金融重大困难的时候,政府说这是市场的事情,政府一概不问,这是不负责任的事情。我想市场在金融中心的建设过程中有这么三个方面可以发挥作用。
[黄奇帆] 借这个机会,就这一会议主题讲三点意见。
[梁锦松] 从幻灯片上可以看出,跟其他的金融中心比较上海已经有一定的规模,但是主要还是一个本土的金融中心,上海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国际化。金融中心的发展跟政府的支持是很有关系的。今天我们有非常优秀的嘉宾,会对我们这些问题进行演讲。在我最右边的是黄奇帆先生,他是重庆市的常务副市长。对金融中心的发展,黄市长有非常深入的认识。下面有请他讲话。
[梁锦松] 各位嘉宾,我们的会议现在开始。我们的主题是全球和区域金融中心的竞合。一会儿我可以提供一些数据给大家看,上海的金融中心其实已经有一定的规模了,现在麻烦把幻灯片播放给大家看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