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财经:从6124到3212,沪指在六个月的时间里跌去近3000点,两市千只股票集体腰斩。08年股民没有盼来期待中的奥运行情,却等来了一波势不可挡的股灾。佛语云:“善恶有报,因果循环”,暴跌背后自然有它更深层的原因,中国股市的跌宕都有着深厚的时代因素。

在此网易财经推出“中国股市反思录”系列专题,以波澜壮阔的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为背景,追根溯源,对影响中国股市发展的重大事件进行一一反思,讨论我国资本市场未来的发展问题。希望对广大投资者能够有所启迪。

开弓没有回头箭!   --尚福林于股改启动之日誓言  

 
 
大跌反思录之二--再融资  
专题解读:平安增发 中国股市不平安
  很多人都认为股权分置改革之后大股东与中小股东的利益取向一致,上市公司的圈钱行为将被彻底根治。但现实与愿望往往发生背离,种种迹象表明,股权分置改革之后爆发了一场规模更大、影响更为恶劣的再融资狂潮,中小股东的利益依然会受到大股东的侵害。面对残酷的现实,有识之士应当对股权分置改革的进度和模式进行认真总结和反思,探索更有利于保护证券市场投资者利益的改革方案,切不可不计后果地追求股改自身的“成功” [全文]
  再融资是指上市公司通过配股、增发和发行可转换债券等方式在证券市场上进行的直接融资。

  再融资对上市公司的发展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我国证券市场的再融资功能越来越受到有关方面的重视。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上市公司的再融资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全文]

 股市反思录调查
你认为哪个因素是毁灭牛市的元凶?

大小非解禁
天量再融资
热钱撤离
高通货膨胀
投票结果

本投票起止时间:
04-20 至 04-27

   再融资刀刀见血 谁在做空中国股市?
无厘头的圈钱:压垮股市狂牛的第一根稻草

很多人都认为股权分置改革之后大股东与中小股东的利益取向一致,上市公司的圈钱行为将被彻底根治。但现实与愿望往往发生背离,种种迹象表明,股权分置改革之后的今天爆发了一场规模更大、影响更为恶劣的再融资狂潮,中小股东的利益依然受到了大股东的无情侵害。

08年1月,中国平安一个高达1600亿的超级融资计划横空出世,在挑逗中国投资者想象空间的同时,也成为压垮A股两年牛市的第一根稻草。

2008年1月18日,中国平安董事会通过了规模庞大的再融资计划,在A股上市近一年后,平安再次开启融资“阀门”,拟公开增发不超过12亿股,同时拟发行分离交易可转债不超过412亿元,融资额总计近1600亿元,创A股史上最大再融资。

按深圳一家私募的说法,平安似乎一直在挑逗封闭A股市场中投资者的想象空间。“那份天量再融资计划,使我第二次有了这样的感觉,第一次是他们向高管支付的令人乍舌的高薪”。[详细]

截至2月20日,今年已有44家公司提出再融资预案,融资额达到2599.28亿(已有1家被否)。其中,有35家公司提出增发计划,融资金额1791.38亿元;2家公司提出配股计划,融资金额27.3亿元;7家公司提出发债计划,融资金额780.6亿元。

如果按43家公司来计划的话,意味着2008年2个月不到的时间内,上市公司再融资总额已经达到2594亿元,平均每家公司融资额为60.32亿元。而2007年全年,有190家上市公司实施再融资,总额达到3940亿元。平均每家公司融资额为21亿元。[详细]

1月21日,是中国A股一波重上5500点小行情之后的第4个交易日。在这之前,从6100点高位跌下的A股已经过一个W底部。股指在盘桓,市场交投尽管较之前热闹了许多,但前景如何似也未明。

终于,横空出世的平安融资案明确了方向——跳水。彼时,中国平安A股的流通股本总量不过8.05亿,再融资计划中仅12亿股公开发行计划就意味着2.5倍实实在在的扩容。

股民们踌躇的心态由此变成恐慌。刹那间,大量的抛盘完全压制了多方的利好。中国平安也在21、22日接连冲向跌停板。于是大盘狂泻,从5200点径直冲向4195.75点底部,短短22日光景,千点已经不在。 [详细]

 
08年中国股市圈钱十大匪首
公司名称

拟发股数(万股)

圈钱金额(亿元)
120,000
1600
80,000
249
15,000
150
30,000
139.47
-
80
6,800
68
72,800
62.9720
13,000
60
88,235
51
40,000
50.68
 平安领衔 再融资压垮两年牛市  
 

  1月21日是“大寒” 节气,寒气逼人,在这个一年中最冷的日子里,市场遭遇了半年以来最大的一次暴跌。

  21日早市股指小幅高开,略有冲高后即调头向下,做空方动力主要来自中国石油、工商银行、中国平安等权重股,下午出现恐慌性下跌,上证指数暴跌266点,尾盘收于4914.44点。深成指大跌920点,收于17210点,创最大下跌点数。

 “把股市当成了印钞厂,中国平安上市不到一年,还没有给投资者任何回报,再次推出融资方案,而其巨额的融资计划超过了中石油和中国神华的IPO总和,在目前市场资金并不宽裕的情况下,其打击力是可想而知的。”信泰证券分析师殷雄说。

 沪深两市08年再融资额统计  
 
   再融资狂潮正反辩
再融资反思之“用脚投票”:只有一个选择也能叫权利?

融资作为证券市场的基本功能,并无值得非议之处。但在我国“新兴加转轨”的股市中,恶性融资确是足以毁灭牛市的杀手之一。中国股市不重视股东回报的传统,以及低廉的违规成本,使得再融资成为上市公司管理层实现个人抱负,甚至合法掠夺中小投资者财富的重要手段。而股改后分类表决机制的缺失,寄希望于中小投资者能够以“市场化方式”解决再融资方案,也显的过于乐观。

 理想主义者·自私的理性选择
VS
 现实主义者·沦为圈钱手段

根据资本结构理论,正常情况下债权融资成本总是低于股权融资成本,企业可以通过增加债权融资比例、放大财务杠杆的形式提高权益资本收益率。但是,随着企业资产负债率的上升达到一定临界点后,增加债权融资比例不仅不能降低公司的加权平均资金成本,还会提高公司的加权平均资金成本,因为高企的资产负债率意味着企业财务风险的上升,投资者的风险溢价也会相应调整。这使得公司管理层在选择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上必须有一个均衡,从而使得加权平均资金成本是最低的。

事实上,上市公司这种“自私”的考虑又恰好是市场机制健康地自我调节的一个重要途径。一个自由的市场是存在价值规律的,即价格围绕价值波动。价值规律的实现,正是市场参与者的“自私考虑”使得市场“无形的手”实现自我调节的过程。以股票价格为例,股票价格应该围绕股票的内在价值波动。当股票价格低于内在价值的时候,会出现“价值洼地”,就会有“价值投资者”介入,使得价格不会过分偏离价值,并最终回归价值。另外上市公司也可以通过股票回购注销的方式来促使股价回归价值。

结合我国证券市场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股票价格大幅上涨导致的股权融资成本低于债权融资成本是导致上市公司再融资的主要原因。

 

值得一提的是,过低的分红比例是股权融资成本低于债权融资成本的原因之一。企业股权融资后,不给股东派发红利,可以认为股权融资的成本接近于零。所以,相对于债券融资的利息回报的硬约束,上市公司的管理层更愿意选择低成本的股权融资。

在监管严格的成熟资本市场上,情况确实如此。但是当证券市场违规成本低廉时,实际情况往往就不是这样了:上市公司继续拼命融资圈钱,然后大股东通过不等价的关联交易将这些现金转移到自己手中,大批的垃圾资产滞留在上市公司,在上市公司彻底沦为“垃圾桶”之后,大股东就一走了之。

虽然恶性融资也会损害大股东自身的股权价值,但只要大股东在关联交易中获取的收益大于自己在上市公司权益的损失,这些公司的恶性圈钱行为就不会停止。

在股改之前,大股东的持股比例高,且不能随时变现,因此上市公司成为大股东垃圾桶的可能性较小。但在股权分置改革后,不仅大股东的持股比例不断降低,而且还可以在事情败露之前通过证券市场抛售自己手中的股票,实现胜利大逃亡,因此大股东掠夺上市公司的动机就会越来越强烈。

 美好愿景·最大化股东利益
VS
 阴暗现实·最大化管理层利益

上市公司基于自身发展产生再融资需求,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来决定融资的方式。根据融资性质,上市公司融资可以简单划分为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融资的主要形式包括增发股票、发行企业债、可转债以及银行贷款等。不管选取哪一种形式,目的都只有一个——最大化股东利益。

以中国平安为例,按平安的理解,此番美国次按风暴席卷全球,自是为提早实现国际化金融财团的远期愿景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遭遇次按重创的金融企业往往可以在对方出现资本困难时,低价进入。

市场中尚且有另一种声音,比如,上海一家私募基金和券商资产管理部负责人,都认为,把钱交给平安,肯定不会错。他们所笃信的根据,是平安与生俱来的生命力,及其支撑下的对金融控股以及股东回报的一贯执着,而在后者看来,平安逾十年迂回金融控股的成功,几乎就是其无所不能的标签。

 

国内证券市场与境外证券市场最大的差异恐怕就是国内2/3左右的上市公司属于国有控股公司。国有企业经理人员的自身利益与所在企业的经营规模密切相关,公司规模越大,个人利益也就越大,因此不论二级市场股价是否跌到合理价值以下,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管理层会始终愿意进行再融资。

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完成,大股东持股比例会越来越低,国有控股股东对上市公司管理层的约束会越来越弱,上市公司管理层非理性融资行为将会显著增加,全体股东的利益将会因此受到严重损害。

由于再融资的溢价发行,通过融资老股东权益增长很快,对新股东而言是权益的摊薄。由于大股东通过股权融资可以获得额外的权益增长,因此拥有决策权的大股东进行股权融资的意愿极强。再者,部分上市公司的大股东利用自己的控股地位在再融资后很快推出大比例现金分红方案,按照其所占股权比例取走的分红的大部分。

 自由市场理论·用脚投票
VS
 制度缺失·无分类表决机制

按自由市场理论,于价值重估之后的A股市场大型融资之举本身并无可资责骂之处。对于上市公司而言,面对高企的市盈率水平,增发新股自然是最佳融资之举;而对投资者而言,也完全可以用脚投票,通过回避表达对再融资得态度。由此,前期被充沛流动性推高的股价自然回落。

所谓“市场化”的解决方案,其实就是不由政府出面以保护市场为名去控制或否决再融资计划。知名证券律师宋一欣的诠释则相当简洁:“让市场去决定。融资按程序走,这没什么好说的。如果融资多了,没有投资者去买,市场资金太紧张,融资计划完不成,自然不会有公司愿意再融资。就是要融资,也会选择适当的时机。”

证监会副主席范福春明确表示,中国股市还是处于转轨中的新兴市场,有些波动是难免的,投资者要有一定的风险心理准备。他认为,如果投资者对一件事情看法不一的时候,可以“用脚投票”,而不应该是对一家公司有意见,反而想找一个裁判员来评判,市场本身有自身的平衡机制。

 

在香港的类别股东表决制度下,普通投资者,由于除了股价收益外,与上市公司并没有其他利益关系,而被视为“非利益相关方”;而管理层及内部员工持股,及战略和私募投资者,则被视为“利益相关方”,因持股成本低于市值、参与公司管理所获得的信息优势等因素,他们可能获得超出股价之外的其他公司收益。这一表决制度类似于股改时的“分类表决”,只不过后者的流通股股东与非流通股股东被“利益相关方”(又称内部股东)和“非利益相关方”(又称外部股东)所取代。

在这种表决制度下,一项会对公司股价带来重大不利影响的融资决策自然无法通过外部股东的表决;而在国内股权分置的格局下,由于同样有着对公司重大事项的流通股股东与非流通股股东分类表决的规定,法人股东也不能够参与此类再融资方案的表决。

在股改后的“大小非解禁”之际,国内市场的分类表决机制却出现了一个“政策空档”:由于解禁后的法人股已经被视为流通股,而类似香港的类别表决机制又尚未建立,使得法人股东有机会参与并影响流通股股东表决。

 

网易财经:08年汹涌而至的再融资浪潮可能是压垮股市的第一根稻草,但却未必是最重的那根。让A股投资者从天堂跌至地狱的,还有更为复杂的国际国内宏观因素,其中澎湃的热钱是不容忽视的一股巨大力量。究竟热钱能在多大程度上左右中国股市,敬请期待“中国股市反思录”下一章——热钱滚滚来。

 --TO BE CONTINUED 

   我的2008股市愿望墙(许愿可直接在专题底部的讨论区提交)
策划:龙牧羊 制作:frost  2008.04   
主编信箱 热线:010-82558742 意见反馈
About NetEase - 公司简介 - 联系方法 - 招聘信息 - 客户服务 - 相关法律 - 网络营销 - 网站地图 - 帮助中心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