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中国最大资本公司上路 吸收超1.4万亿元流动性 ·周小川:不排除加息 通货膨胀仍在控制之中 ·预留创新的空间 千亿公司债将替代银行贷款? ·财政部发布公告:350.7亿记账式国债下周一起发行 ·证监会:基金券商QDII铺开 可全面投资海外证券
相关评论>>>
中国是否正在步日本20世纪80年代的后尘,进入一个流动性过剩的泡沫时代?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短期的货币政策方向,而且对于防止日本式的“繁荣-萧条”在中国重演,实现经济长期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流动性(Liquidity)一词在经济学教科书中常与货币(Money)混用,一般指对产品、服务和资产的购买力,世界各国多用狭义货币M1、广义货币M2等指标衡量流动性。从这些指标看,中国确实存在流动性过剩问题。
二是国内的资金配置效率低下。目前人们谈到的流动性过剩和银行存贷差过大,这都只是表面现象。更深层次的问题是资金配置的结构问题。简单来说,就是资金配置没有效率、渠道不畅。大量的资金需求是通过银行间接融资获得,直接融资所占比重很少。
三是原先的经济战略和政策的失误。我们可能需要反思一些战略方面的偏差,比如说外资、外贸政策等,而其后果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国际收支不平衡。[详细]
首先,是储蓄与投资关系的协调问题。这几年政府财政收入与企业盈利都增长很快,使得政府和企业的储蓄倾向也增强了,造成储蓄和投资扩大。而且通过出口,贸易顺差也在增长。
其次,由于中国金融市场欠发达,因此储蓄不能有效地转化为投资。一方面社会上有很多钱,另一方面又有很多项目缺乏正常渠道融资。现在,基本是通过银行体系来配置信贷资源;而银行的风险评估有其局限性,无法做到以不同层次的金融市场来满足不同层次的投资和融资需要,影响了储蓄向投资有效转化。
第三,美日等国通过贸易赤字输出资金,形成流动性泛滥。这也成为中国流动性过剩的外部原因。[详细]
■根源三因素论1:中国储蓄率过高;外贸顺差增长迅速;外资热钱进入。
■根源三因素论2:全球性高储蓄;全球性低利率;全球性金融衍生品快速发展
■根源三因素论3:中国投资结构存在问题;中国储蓄不能有效转化为投资;美日等国通过贸易赤字输出资金,形成流动性泛滥。
■根源三因素论4:国际收支不平衡;国内资金配置效率低下;原先经济战略和政策的失误。
■内外因素论:内因是公共财政收入增长和企业收入增长双加快;外因是外汇储备增长比较快。
■流动性只是中国资产价格上涨所需要的诸多必要条件之一,但不是一个新的动力
■资金过剩并不是导致股票上涨的充分条件,但肯定是必要条件。
■流动性对股市上涨肯定有正面影响,但未必是全面影响;不是绝对的关系,也不是因果关系。
流动性过剩会直接导致过度竞争,特别是恶性竞争,同时也必然会增加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和利率风险。流动性过剩还将造成资产价格的上涨,大量资金会追逐房地产、基础资源和各种金融资产,从而可能导致经济运行产生问题。如果经济出现大的波动,商业银行的贷款恐怕又要产生很多坏账,更加剧了其生存压力。[详细]
■首当其冲深受其害的就是商业银行,意味着其收益要产生问题。
■在中国不太可能造成通货膨胀,因为中国经济增长不是靠消费拉动,而是靠投资拉动。
■居民可支配收入占国民收入在过去10年下降了近10%,使流动性创造的供给大于需求。
央行对策 从2006年8月15日至2007年2月25日,央行已经连续5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使其从7.5%猛增到10%;自2007年3月18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各上调0.27个百分点。[详细]
当前央行应对流动性过剩,主要是采取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发行央行票据和加息等手段。其中前两种手段已经成为常规办法,而加息实际上是一把双刃剑。因为加息需要考虑一些其他因素,比如国有银行的承受能力和热钱流入等问题。至于央行是否还会继续加息,应该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我认为,加息对解决流动性过剩问题,恐怕是杯水车薪。[详细]
为了抑制流动性的过快增加,央行在短期内可能仍然需要主要依靠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发行央行票据这两个办法。不过,应该注意的是,如果持续采用这两种方法,商业银行的赢利能力将有可能受到一定的影响。 而如果商业银行的赢利能力被严重削弱,那么银行体系的稳定也可能会受到不利的影响。另外,这些措施事实上具有加强金融管制的色彩,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看作是对商业银行的一种增税。[详细]
■在美联储利息政策不变化、人民币升值幅度也没有明显变化的情况下,央行不宜再让利率有变化。
■加息是一把双刃剑,需要考虑国有银行的承受能力和热钱流入等问题。
■调整法定准备金率和发行央行票据,都是加强金融管制的做法,对银行体系市场化改革不利。
——投资和融资是企业的经济决策,企业拥有充分的经营自主权。上马什么项目,如何融资,发债券还是发股票,发多少,以什么价格发,什么时候发,都是企业和投资者之间的自愿市场交易。
对此,改革方向应是逐步取消企业投资、发债和发股的审批制,停止对企业投资的干预,增加包括房地产在内的资产供给,分流储蓄。[详细]
——必须加快发展非银行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
目前,中国股市和债市行政管制重重;私人股本基金受管理细则制约,迟迟无法进入实际操作;中小型民间信贷机构长期处于试点阶段,不能大面积推广;银行、券商、基金、保险公司的机构设立、产品、网点乃至人员都面临不同程度的审批问题。行政管制过严,限制了金融产品的供应。[详细]
——金融体制改革的关键一环是政府职能的定位。现在的监管机构越来越像计划体制下的主管部门,监管者越来越像部门主管。
监管需要严格和清晰的定位,为了保证监管机构不越位,有必要吸收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经验,推行监管的职业化、专业化和市场化,监管人员脱离行政序列,成为专业的监管者,领取市场化薪酬。监管改革不到位,解除对金融的行政管制就是一句空话。 [详细]
■要从根本上解决流动性过剩,必须通盘考虑金融稳定、经济安全等多种目标,进行战略格局调整。
■当前有必要为了扩大投资性消费而加大在社会保障、教育和住房方面的投资力度,绝对不能让投资增长率降得太快。
■根治方法应该是多管齐下、长期策略与短期方法同时启动的政策组合。
■对内平衡应该优先于对外平衡,必须从恢复对内平衡入手来解决对外失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