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计划经济复活

制作:网易高端阅读   2007-3-18
 计划经济复活之忧

  苏联、波兰、朝鲜、古巴……肃反、流血、饥饿、封锁……这是20世纪人类历史上最重大的社会景观:计划经济由理想变为现实,又在现实的残酷中走向衰亡。这是一场巨大的灾难:成千上万的人在计划经济的实验中丧失了生命或自由,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的对垒差点把人类送进了毁灭的深渊。

  20世纪下半叶的中国也曾深受这场灾难的影响。“1958年‘大跃进’……带来大灾难。‘文化大革命’就更不用说了。……从1958年到1978年整整20年里, 农民和工人的收入增加很少, 生活水平很低, 生产力没有多大发展。”邓小平在1985年4月15日的一次谈话中如此回顾。这些认识促使他义无反顾地启动了中国的改革开放。

  中国的改革开放风雨兼程。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中国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2003年3月,在中国政府新一轮的机构改革中,“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改组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很多人相信,这是一个标志——“计划经济”将彻底告别中国社会,中国的市场化道路已经不可逆转[详细>>>]

福利需求导致计划经济回潮
  在今天的中国,哪怕是增加一点点公民福利的好心,如果缺乏基于宪政下的公共财政制度,就必将为政府官员和强势利益集团继续利用垄断、管制、增税而强取豪夺大开方便之门,结果是公民将失去更多的利益与其如此,还不如深化经济社会体制改革和加快启动政治体制改革,到一个公共服务型政府真正出现之时再来谈执政为民更为实际。种种迹象表明,在公共话题中被遗忘多年的“计划经济”,正以零碎但却越来越强大的动力在中国社会中回潮[详细>>>]
 计划经济多层面解析
     
警惕“计划经济”幽灵复活                
 

  公众对社会弊端认知简单为计划经济的去而复归打开了大门
  计划经济带来的灾难已是众所周知,计划经济体制也逐渐退出了中国的现实社会。但是,这一体制背后的人性根源和社会演变规律并没有得到彻底的揭示,公众并没有因为沉重的历史教训而加深对市场和政府关系的认识。在公众心目中,依然广泛存在着对社会弊端的简单认识和对政府行为的期待[详细>>>]

  民众心理促进政府权力膨胀
  很多政府部门在提出“全民医疗”、“全民教育”、“限价房”等迎合民众心理的计划。从形式上看,这与当年计划经济“人人平等,个个幸福”的目标很相似,而在其背后,必然意味着政府权力的膨胀。当政府掌握了越来越多的资源时,原来曾经存在于计划经济时代的诸多现象,开始重返这个社会 [详细>>>]
政府崛起背后             
 

  政府税收和国有企业利润的大幅度增长意味着什么
  中央权力必须具有不容置疑的权威性。这是实行计划经济的重要前提和重大特征。而今在中国,政府税收和国有企业利润的大幅度增长,以及为了执行“宏观调控”而不断加强的中央权力,都在为政府像在计划经济中那样对资源进行全面控制和调配准备条件。[详细>>>]

  国企在壮大,民企在减少 
  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大大高于GDP的速度,政府从收入上已经明显崛起。国有企业越是“政治正确”就越有理由加强垄断力量,垄断力量越强“效益”就越高。从表面上看,这是为了争创世界一流企业。实际上,世界一流企业是靠竞争而非政府扶持获得高效率的。政府偏爱国有企业,受损伤的是国内的民营企业[详细>]
难以戒除的管制瘾    
 

  政府回归威胁市场经济基础
  没有制约的政府往往对经济有着天然的管制偏好,这是官僚机构的本能所决定的,也是处在官僚机构中的官员的趋利本能所决定的。管制也有自我复制和自我生长的能力。[详细>>>]
  行政审批回潮加大企业成本 
  推动行政审批改革的是审批者本身,这样的改革,效果可想而知。事实证明,所谓的“精简审批”,无非是将无关紧要的、没有收费的、没油水的项目砍掉,或者将几个审批事项改头换面换个名字,或者把“审批”改成“核准”,换汤不换药。典型的例子就是,2006年10月发改委发布文件,称不再审批企业债券,而改发行审批制为核准制[详细>>>]
福利中国,免费的迷梦    
 

  医疗教育等福利的真相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说:“……政府是一个相当不成功的管理者。”纳税人把自己的钱交到政府手里,由于政府的低效运作、浪费、官僚的贪占,最后真正用到纳税人身上的会大打折扣。在美国,纳税人每交纳1美元,最好的结果是三分之一被用于纳税人身上。。[详细>>>]

  国家福利制的梦魇 
  可以想象,如果公民未来的福利保障完全由国家掌握,那么,公民必然失去面对国家时的独立地位。到那时,一个官员的刁难都将直接造成一个人的福利收入受损。面对国家,人们永远别想得到市场中消费者面对经营者时的那种主动地位,人们将反复品尝低声下气、忍气吞声的滋味。[详细>>>]
如何走出“计划”陷阱     
 

  第一个思路:以开放促改革 
  以开放促改革,是非常成功的改革策略。那种以为只要转变了思想,改革可以关起门来搞的想法,忽视了外部约束的重要作用,也轻视了既得利益者的能量。所幸,虽然管制和垄断在强劲回潮,但对外开放尚没有逆转的迹象。[详细>>>]

  第二个思路:以权力下放和地方竞争促改革 
  通过长达十几年的细心观察,张五常教授极其敏锐地发现,推动地方政府改革的主要动力,是各地方围绕经济建设展开的激烈竞争。而地方之间之所以能够发生这种竞争,主要是经济权力下放的结果。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对外开放主要靠中央政府来推动,经济改革则主要凭借地方政府的发展积极性。[详细>>>]
网易商业报道
 编  辑: 萧志远
 编辑电话: 020-85105163
 意见反馈: 我来提点意见
 专题订阅: xml
评分 你觉得此专题如何?
看完专题,你想:
副主编:赵慧 编辑:卢德夫 万磊 陈彬 fenglf 李苗 陈茂林 黄颖 李永峰 张京科 陈云鹏 美编:刘冠伟
主编信箱 热线:010-82558163-9016 意见反馈 
About NetEase - 公司简介 - 联系方法 - 招聘信息 - 客户服务 - 相关法律 - 网络营销 - 网站地图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