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一周年
骆轶琪 理财周报编辑
2012年12月2日,我在江西财经大学麦庐园校区的教学楼里,做完最后一道期末考题,吃过中饭即刻收拾行李,匆匆与一起生活了四年的女朋友们拥抱话别,当晚登上了前往深圳的火车。
一夜断断续续的休息,次日早上六时许,下着大雨的地铁站口,前来接站的,是先于我离校实习的建敏和黄杰,彼时俩哥们趴在栏杆上已等候多时,待帮我把行李暂时寄放在他们的城中村出租屋中,且让我收拾自己停当,便再度出发。
接近八点,我被带到了位于福田区的理财周报深圳新闻中心,见到了已经早早等候在办公室的青云姐。
那是去年12月的第一个周一。之后,断断续续地来了众位深圳的哥哥姐姐,我坐在会议室中,一一见过诸位,自我介绍,然后,聆听新一期的选题会。
电话那头,主持会议的罗老师会问,“刘梦啊,有什么大的料啊”、“嗯,庆婉呢”、“钟辉,有什么料啊”……彼时的我,便会无限敬仰地看向就坐在桌子那端的年轻的被提到的人们。
这便是我第一次接触理财周报的情形。
我记得,第一次带我采访,当着我的面一句一句修改稿件细节并加以评价、不时鼓励我的人,是钟辉;第一次独立操作的稿件,对象是写雅居乐,那是在那一年的元旦,我开始自己联系公司公关和分析师,并时不时在休息时间“骚扰”青云姐;第一次外出走访楼盘,是跟着爱粧姐写地产公司的格局,其间,她一直提醒我,要现场感、要细节,并指导我该怎么跟分析师打交道;第一次走进法庭,是跟着佳燕听银行的相关纠纷案件,察言观色她怎么跟现场的人们沟通、了解情况。
也就是在后来,我才发现,现场感、细节、纵深思维对于稿件的可读性甚至是竞争力而言,是多么的重要。
而往往,文章中看似不经意的提到,某行在换届之际,履新者尚未有固定停车位置,这一细节;在描述行业背景时,建立坐标系环境等等,都能默默让稿件迅速“高大上”起来。
没错,在某个小伙伴打电话跟我聊天的深夜,我才恍然惊觉,我来理财一周年了。
嗯,一周年快乐。嗯,小伙伴们都很给力。嗯,我还在寻找自己的竞争力。
好吧,加油,亲爱的所有人。
- 推荐
- 娱乐
- 体育
- 财经
- 时尚
- 科技
- 军事
- 汽车
